崑崙山脈的墓士塔格峰與橫臥峰前的喀拉庫勒湖

攝於新疆喀什往塔什庫爾干的路上

桑吉巴島石頭城裏的小孩

攝於坦尚尼亞,東非遊客最盛的小島,桑吉巴島的世遺古城石頭城

雨後,那拉提公路邊,鋪滿油菜花的山坡

攝於新疆北部伊犁自治洲,那拉提往伊寧的公路上

恩戈羅恩戈羅保護區裏的斑馬

攝於坦尚尼亞,火山口湖形成的恩戈羅恩戈羅保護區

吳哥窟

攝於柬埔寨

2015/12/31

花蓮鹽寮住宿:自己家/住海邊

許久以前看到自己家就一直想有機會來住住看,果然沒令人失望。跨年夜和一群來自台灣四面八方的朋友聊天、喝酒、吃鹽酥G,很開心。有些客人是回頭客,他們可是特地選了這裏回來過年的哦,可見這地方多有魅力。
(點進臉書看更多照片及介紹)
喜歡這篇文章嗎?

2015/12/28

花蓮安通溫泉旅社

這裏現在不開放,我運氣好正好遇到老闆才得以拍下這些照片,希望有一天能有人修復好它,能重新開始給旅客使用。
(點進臉書看更多照片及介紹
喜歡這篇文章嗎?

花蓮鳳林住宿:路人家民宿

距離摩里薩卡(林田山林場)幾公里且本身就曾是日本移民村的鳳林,是這次旅行的新發現,查一下地圖會發現鳳林的地理位置很棒,住這往花蓮任一個地方都很方便,晚上吃完知名餐廳月盧後下山,只要幾分鐘就可以到家囉。
(點進臉書看更多照片及介紹)
喜歡這篇文章嗎?

2015/12/25

花蓮市區住宿:巷小老宅子

今年稍早讀了灣生的故事,接著又讀到甘耀明老師的邦查女孩,一心一意想著年底來一趟花蓮的邦查女孩+灣生之旅。在國外幾次住到甚具特色的青旅,想說台灣有沒有特色青旅呢?巷小就是這麼找到的,有趣的是,它跟我之前看到的京都町屋很類似喔,記得那些町屋網上有說怕吵的人絕對不要訂,呵,百年竹編木造老宅改成的巷小也是這樣的。主人是一對做木作、雕塑的老公及染布的老婆,裝修及擺設上處處可見他們的創意。
(點進臉書相薄看更多照片及介紹)
喜歡這篇文章嗎?

2015/7/10

學佛筆記(二十三):為什麼李慕白無法得道

下午去染髮時看了臥虎藏龍這部電影。

片頭李慕白有提到他打坐時見到了光,但他不覺得他得道,因為他沒有喜樂的感覺,而是覺得一片寂靜。我看了覺得挺有趣的,因為佛學中所謂的現證空性,確實是不會有喜樂的感覺,Nirvana涅槃這個字本來就是寂靜的意思。在未成佛之前,即使是菩薩也不能悲智雙運,亦即現證空性時,所識就只有「空」,連慈悲心也都是不顯見(dormant)。 

我曾在三個大師級的喇嘛(包括尊者)演講中讀到,一般都認為男性比女性難得到現證空性的程度,因為我們太習慣我執了,有很多人修行到接近空的階段時反而會害怕,他們一旦感受到快要失去「我」,就會舉步不前,反而過不去現證空性的境界。在多數的社會文化中,男性比女性更在意自我的認同跟定位,所以男人要得到空的境界反而更難。

之前有分享過一行禪師說得:People have a hard time letting go of their suffering. Out of a fear of the unknown, they prefer suffering that is familiar.許多人因為害怕未知,寧願守著他的痛苦不放,因為至少這是他們習慣的苦。或許我們都一樣,總是想要有個什麼東西可以hold住,不然就沒辦法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想像我們生活了一輩子、努力了一輩就是在為了這個「我」,忽然你領悟到了根本沒有「我」,那還真的是「不可承受之輕」。難怪有人說,我們的問題是我們沒有追求自由的勇氣。再看臥虎藏龍,難免又要想想到底「自由」是什麼~~

喜歡這篇文章嗎?
想知道更多我的故事嗎? 到「漫話‧嬉遊‧記」的臉書粉絲團來幫我打氣吧~~

學佛筆記(二十二):靜坐的壞處??

分享完靜坐的好處後,來談談靜坐的壞處吧。靜坐有壞處嗎?ㄟ,我是開玩笑的,不過有些故事我覺得挺有趣的,可以分享一下。

第一次在達蘭薩拉上佛學課時,老師講了一個故事。他有個女性朋友是某位喇嘛對外的連絡窗口,有次這位喇嘛去以色列上課,感覺到身體不舒服,她就安排喇嘛進醫院檢查,醫生一看不得了,喇嘛已進入胃癌最末期,醫生說像這樣的病人身體會難受到不良於行,只能臥病在床,哪有可能像這位喇嘛一樣,還坐飛機趴趴走講課,而當時喇嘛只是覺得身體略有不適,並不是非常難受的情況。坦白說,像我這種向來鐵齒的人,聽到這種事難免半信半疑?

我們FPMT的創始人Lama Yeshi不到50歲就因心臟方面疾病過世。我後來讀書時才知道當他在國外身體不舒服去檢查時,醫生也是說,像他心臟這種狀態居然還活著簡直不可思議,而Lama Yeshi也是在全世界各地講課行程不斷的人。

我讀楊定一醫師真原醫一書是在我開始上佛學課前,那時我就有個印象是常靜坐身體會比較健康,之後我認識了我們FPMT的大家長梭巴仁波切,同學說他在2011年中風才會有點不良於行且講話不太清楚,那時我心裏第一個疑問就是,仁波切不是高僧嗎?怎麼會不知道自己要中風了?(我知道這疑問有點好笑)大家都傳說他一天可以打坐23小時,那身體應該很健康呀,怎麼會中風?結果今年初一行禪師也中風入院,甚至一度傳出病危,禪師也是有名的大師呀。我對佛法及大師們有絕對的尊敬和信心,但是難免會有這種疑問嘛~

怎麼解釋,我也不敢亂說,如果把我一點點知識串起來,我猜是這樣的,靜坐到一定程度五感是閉絕的(這裏指得是concentration meditation),事實上這或許也是為何要練習靜坐的原因之一,因為,至少以佛法修行的角度來說,我們就是要學習如何享受這些外在的刺激(眼耳鼻舌身及色香味觸法),但不要把那些當成真正的快樂來源。要練習到靜坐時即使有外物不斷地刺激(比如風吹雨打鳥叫蟲鳴花香),但對我們靜坐當下的心識不會起作用的程度,隨著不斷的練習,慢慢地這種不輕易受外物刺激的功力可以延續到非靜坐的時侯,這樣才不會不斷地起貪瞋癡、不斷地埋下輪迴的種子,但是否也因此導致他們對一般人會覺得不舒服的身體狀況視而不見?

後來我又聽到一個故事,在達蘭薩拉許多修行人都在山上的小房子裏閉關,印度雨季時雨量是很可怕的,有一次下超大雨,土石流蠢蠢欲動,很多人拿著東西往山下逃,有個和尚發現一位非常知名的瑜伽士還在靜坐似乎沒有移動的打算,和尚怕他被水沖走,只好背著他往山下去,據說即使在有人搬動他的情況下,他也沒有從靜坐狀態脫離出來。

話說回來,靜坐有沒有壞處,我是沒聽過啦,但是我聽過一些例子是身體還沒準備好就勉強自己長時靜坐導致膝蓋出問題,也有同學是練習靜坐後發現常常背痛。學習靜坐還是由比較夠格的老師領進門,如果你相信靜坐的練習會有其功效,應該也相信心是可以訓練的,就像我之前分享的,藏文的meditation其實是指habituation(使熟悉)的意思,如果一開始就用錯的方式練習,一旦「熟悉」了錯誤方法和坐姿,要改也就更困難了。

古時侯的人會練瑜伽,主要是為了訓練身體的柔軟度,所以很多練習打坐的人也會練習瑜伽,有朝一日,如果靜坐純熟,需要久坐時身體才能撐得住。不知道我何時可以到那個程度呀~~

註:所以有些老師其實不建議數息,為何?因為佛法的空性某一角度來說是去概念化、去二元論思考模式。為什麼去概念化,因為一旦我們標示一人、一物為好或不好就會起貪、瞋,而我們習氣讓我們在心裏不斷地反覆思惟這人、這物的好或不好以致到那種我非得得到它或非得除去他才會快樂的程度。我前篇分享某位仁波切開玩笑說we are all great meditators, just our objects are wrong就是這道理。靜坐理應是讓心能慢慢達到無概念(non-conceptuality)的狀態,但數字本身就是一種概念呀,不過有些老師認為初學者開始練習時可以用,但一段時間後就不要數息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
想知道更多我的故事嗎? 到「漫話‧嬉遊‧記」的臉書粉絲團來幫我打氣吧~~

2015/5/13

學佛筆記(二十一):靜坐的好處

有些朋友說去找了我常提到的真原醫一書來讀,但可能太多醫學專業名詞讀不太下去,正好我四月份去參加了我們FPMT TW總會會長林成龍醫師的一個講座,他講得比較淺顯,跟大家分享一下:

醫學上如何說明靜坐對人體的好處,是透由腦波的變化得知。

β--Beta波:一般我們醒著時比較顯著的腦波是Beta波,它越強表示我們的心理和生理壓力越強,身心不平衡的情況越嚴重

α--Alpha波:比較放鬆、沒有外在刺激時,這個波就變明顯

δ--Delta波:睡眠狀態時出現。目前還沒有出現任何藥品會使人出現這個波的情況,林醫師說醫學上發現小孩在非睡眠時也常會出現這個波,所以當小孩發呆時最好不要去中斷他們。

θ--Theta波:深睡、熟睡狀態時出現。醫學上有些案例是麻醉用藥導致某些人進入這種波段,也許跟體質有關。(藏傳有一個法門lucid dreaming,非常有趣,可以google一下)

長期靜坐讓我們不用進入睡眠就可以讓Delta/Theta波顯現出來,這兩種腦波好處太多了,比如Delta波有抗齡(anti-aging)作用,也能加強記憶力(之前我有寫過一篇心的潛力無限人人都可以有photographic-memory,可見真的是可以訓練的),而Theta波比較顯著的人直覺(intuitive)、創造力和解決問題(problem solving)的能力都會比較強。

醫學界做過非常多研究證實,特別是針對藏傳佛教長年靜坐的人,不僅Delta/Theta波特別明顯,還會出現比Delta更細微的腦波。藏傳佛教裏特別注重靜坐時加入visualization,對於Theta波幫助更大。

以上的功效指得當然是「有效的」打坐才會帶來的效益,很多書上及我的老師都提過,有些人打坐了很多年,但其實不是真正的打坐,而他們甚至無法判別自己的打坐是否有「到位」,所以說好的老師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我沒有讀過非佛學的mindfulness的書,所以我不知道一般對這個字的定義為何,不過在佛學上它最重要的意涵就是不要忘記你的目標,搭配我以前的分享,如果我們的靜坐練習是專注於呼吸,那靜坐時mindfulness的目標就是呼吸,在日常生活中,沒有在靜坐時也是要mindfulness,就是上次講得,這個目標(也是佛法修行中真正的目標)就是我們的心了,就像寂天菩薩說得,我們對待我們的心要像對待傷口一樣,小心翼翼地觀照它,任何一個念頭昇起,馬上就會觀注到,為何這件事讓我傷心、為何這件事讓我快樂、為何這件事讓我不爽等等,這當然很難,就不多說了,畢竟我也不是專家

靜坐已被證實對於人體的免疫力也有很大的幫助,現代人因為壓力,生活中又有很多不健康因素(比如電磁波、飲食改造等等),越來越多找不到病灶的疾病出現,就算不為成佛,只為了健康或為了更有創造力(想想賈伯斯)等等,靜坐絕對都是值得一試的。

有位仁波切開玩笑說,現在有很多xx booming,連mindfulness也booming了,然後他就說we are all great meditators, just our objects are wrong。

喜歡這篇文章嗎?
想知道更多我的故事嗎? 到「漫話‧嬉遊‧記」的臉書粉絲團來幫我打氣吧~~

2015/4/7

學佛筆記(二十):宗薩仁波切談「依據佛法,如何變得強壯。」

宗薩仁波切談「依據佛法,如何變得強壯。」,原文長,我節錄一些,沒修改任何文字、排列組合了一下分享給大家:

我們都想要變強、能夠掌控,因為當我們認為自己是強壯且能夠掌控時,我們就認為自己是快樂的。寂天菩薩曾說,在我們生命的所有層面中,只要是需要依賴他物的,就是痛苦。是什麼使我們變弱?你必須明白,即使我們全都想要掌控,就算那是我們的目標,但事實上沒有什麼是我們能夠控制的。——我們的身、我們的心、我們的家庭,全都依賴於外緣。

佛教不是談論壞消息,那不是佛教的目的。事實正相反,我們想要變得更快樂,不過是通過面對真相和現實而更快樂。因為當你知道實相、現實的時候,你就從那個幻覺中解脫。

是什麼讓我們變弱。基本上,我們有情眾生的天性就是缺乏安全感,一點安全感也沒有。我們缺乏安全感的一大原因實際上是不知如何證明自己的存在。當我們是小孩時,我們哭,我們丟東西,以告訴父母我們的存在。接著當你是青少年時,你染髮。現在我們做各式各樣不同的事情,就只是為了表現自我,不只是對他人,也對你自己,表達你的存在。教育、升職、名片、穿著的顏色,基本上就是追求成為重要人物,一直都有這個證明自己存在的煩惱。這很具諷刺性,因為依據佛教哲理,事實上,自我並不存在。這個我們今天講不完,必須講到《心經》,所以我們今天不談這些。

是什麼使我們變弱?有八件事情:想要被讚美,不想被批評,想要快樂,不想要不快樂,想要獲得關注,不想被忽視,想要擁有,不想匱乏或沒有。如果你陷入這八項的其中之一,你就會變得軟弱。不只是為了成為好的靈修者,而且是為了成為優雅的人類,不落入這軟弱的陷阱很重要。

培養覺知很重要,佛陀教法的精髓就是通往覺知之道。我有沒有覺知當下運作的這個心理因素,就在這一分鐘,是會發展成想要受到讚美或是不想被批評等等?寂天菩薩曾說,當你步入人群中時,應當認為自心是負傷的。(註)

審視自心是否有這些弱點,是你們應該有的重要戰略,相當重要,真的很重要,因為它們使你的生活更為完滿。否則,若佛教成了只是去寺廟供香燭、拋灑些花朵、拜三次,那麼佛教不過是成了一個文化。那麼對於佛教,你就是把黃金變成了銅。

(註)我的理解是所以你會無時不刻去觀照、覺知內心就像會小心地不讓傷口被碰到


喜歡這篇文章嗎?
想知道更多我的故事嗎? 到「漫話‧嬉遊‧記」的臉書粉絲團來幫我打氣吧~~

2015/3/17

學佛筆記(十九):從今生看因果

佛經裏提到,一個因要感果一般是在下下世,也有說下世的,但不論哪個學派都同意,一般的錯行不會是現世報。佛法中有所謂的五無間罪,就是此生所犯的錯在這一世就會得報,五無間罪是指殺父弒母一類的重大錯誤,因此我們平常說某某怎麼樣是現世報,以佛法觀念來說是行不通的,除非他真犯了五無間罪。

書裏常會提到,如果你這世如何,下世就會如何,那麼問題來了,對於那些還不能對輪迴有定論的人來說,怎麼去理解因果這回事呢?難道說你不信有輪迴的話因果就不存在嗎?比如佛經裏說,如果你這輩子樂於施捨,下輩子就會比較有錢;如果你這輩子比較不驕傲,下輩子就能得到比較多的智慧;如果你這輩子比較有耐性(佛法中的patience主要是指對治生氣的耐性,可以粗略地理解為好脾氣),下輩子就會長得比較漂亮。廣論裏對因和果的討論非常多,看了常常令人頭皮發麻。

佛經裏有個故事:有學生看到佛祖的僧衣破了一個洞,拿了針線就想要幫佛補上,佛跟他說先不急吧,師生一行人就出門化緣還是做什麼事去了。到了大街上,所有的民眾一看到佛祖自然都湧向他,給他們各種各樣的供品(offering,中文是供品嗎?),佛看到人群之外有個婦人怯怯不敢上前,佛就問她說妳怎麼了,她說我也好想給您一些offering,但我什麼都沒有,只有一縷線,所以不敢向前,佛說,我的衣服破了一個洞,妳的線正好能幫我補上呢!這故事說明了供獻的多寡不在於那些物品的價值而是在於心意,郭台銘捐一億元的效果和一般人的一千元甚至百元可能效果是一樣的,因為在佛法裏,所有的事情都是相對的,連時間都是(這句話我好像分享過了),不是看它的絕對價值。

我們一般人可能會覺得,不是我不想多多施捨,我的能力就是有限呀,我們仔細想想,陳樹菊阿嬤如果覺得自己很窮的話,她能捐得出那麼多錢嗎?她的工作所得、她所吃所用的東西以一般人的標準來看是非常普通的,我永遠都記得她去美國前在機場的記者會,提到她為了上獎台買了一個八百元的包包,她講到都不好意思,我們問一下自己,上次花八百元去吃一餐是什麼時侯?我們女生弄一次頭髮就要花多少錢了?換句話說,即使沒有輪迴,就以這一世來看,阿嬤的心態上是比我們都富有的,所以她能捨得把她每天三、四點就起來賣菜的辛苦錢都捐出去。我們沒有這種心,就算這輩子給我們再多錢,我們也不會覺得富有,永遠只會覺得不滿足。

同樣的道,看到這輩子脾氣好下輩子就會長很比較漂亮的說法,很多人一定也跟我一樣會想說真的嗎?但只要想想我們身邊的人,那些對人和善、遇事比較有耐心的人,我們看著他們時是不是也覺得比較順眼?這些因與果,即使我們看不到下一世,看看這一世也可以領略一二了呀~~

題外話,有些人會跟我開玩笑說,你那麼喜歡讀佛書不如去出家好了,昨天我看到一段話,說是壞了不能喝酒戒律的出家眾會下到某一層熱地獄,我一看馬上就知道這輩子要出家很難了,因為對我來說要戒酒大概比完全吃素還難呀XD

喜歡這篇文章嗎?
想知道更多我的故事嗎? 到「漫話‧嬉遊‧記」的臉書粉絲團來幫我打氣吧~~

學佛筆記(十八):讓智慧引領福德

有個故事我讀過好多次,話說有次釋伽牟尼佛在講課時跟學生們說到,在印度很多人都喜歡買金子(可見這還真的是印度自古以來的傳統呢!),他問學生,你會因為一個人說他的東西是金子就相信他嗎?不會吧,你會想盡辦法用你所有能取得到的設備和方法去測試它、去切它、去燒它,直到你相信它真的是金子才會願意買下它。同樣的,不要因為一句話是我(佛)說的就覺得一定是對的,要反覆地思惟,才能得到你自己的定論。這個故事說明了思考及觀修(analytical meditation)在佛法中的重要性。

我在達蘭薩拉有幸上過達賴喇嘛尊者的課五次,其中有三次他都提到一件事,就是他從小就很懷疑佛經裏講的須彌山是不存在的,我沒讀過中文佛書,但從講課的前後文猜來須彌山大概是佛法cosmology(宇宙學)裏所認定的宇宙中心,尊者覺得不管宇宙多大(我沒學過佛法的宇宙學,所以不確定佛法是否也說好幾個宇宙或好幾個世界),如果須彌山真有佛書裏講得那麼大,怎麼可能沒人看過呢?那麼大的山也會有影子吧?總之,尊者說他就是很難相信有須彌山。有次我上完尊者課的次日就進我們機構的禪修中心上課,那個老師也去上了尊者的課,老師很訝異尊者居然會說他不太相信有須彌山。

學佛的人都知道要累積福(merit)、智(wisdom)兩種資糧,藏傳系統裏尤其強調智慧的重要性,我的老師曾說過:Compassion without wisdom can be a disaster,我讀過的一些書也直言累積智慧比累積福德還要來得重要。別的不說,你要是有智慧的話,你也會知道怎樣去累積福德可以事半功倍。

今天忽然想到分享這故事,其實是因為最近某佛教機構的事紛擾不休。沒有智慧的慈悲心是會帶來災難的,台灣之前發生佛教團體放生毒蛇的事不正是最好的例子嗎。台灣有很多佛教團體,其中很多富甲一方,如果其中的領導者有智慧的話,真的可以為這塊土地、為台灣人,甚至其他國家做很多事,做為佛弟子,我們應該想一想,這些團體的所做所為是不是真的利益大眾,而不是只看到佛這個字就盲目地投入了,連佛都說了,不要因為一句話是我講得就馬上買單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想知道更多我的故事嗎? 到「漫話‧嬉遊‧記」的臉書粉絲團來幫我打氣吧~~

2015/3/10

學佛筆記(十七):如何面對死亡

下面這篇文章是很久以前寫得,因為些顧慮一直沒發出,不過今天我又再次讀到死亡過程,想想可以分享一下。

前幾天看新聞時看到有人出來爆料說,在軍中被整死的洪仲丘生前一直罵髒話,看到這個說法,覺得非常傷心,六月在佛學中心上課時,老師有大概提到死亡過程中各階段的一些特徵,還有死亡時的心情對投生到下一世的的影響,當然這是佛法中的觀點,對於根本不相信輪迴或因果法則的人,也許就會覺得是天方夜譚。

曾經到過印度或尼泊爾旅行的人如果有留心過的話會發現,在藏傳佛法書裏,有很多跟死亡有關的書,許多高僧包括達賴喇嘛尊者都有跟死亡相關的著作,當然流行多年的「西藏生死書」大家沒讀到也應該聽過,可見好好面對死亡這件事,以佛法的觀點來說有多重要。

人的輪迴是如何產生的?每個人都有一個非常細微的「心識」,這個心識可以移轉到下一個投胎的目標,高段的修行者在死亡過程中能感受到這個識並操控它,一般人的投胎則完全由因果業力而決定(這並不是說高段的修行者不受業的控制)。在肉體消逝過程,這個心識(the observer/object prossessor)意識到自己快要沒有可以依附的目標(the observed/the object),就會急急地去找可以下一個目標,但它發現原本所依賴的五感(眼耳鼻舌身)在消逝中,所以只能從記憶裏去找。

大家應該都看過電影或電視,人死亡之前腦海裏似乎會閃過在世時最重要的一些事件的畫面,這跟我讀到的書中所描述的死亡過程有點類似,只是一生發生過的事這麼的多,會從記憶裏跳出來的一定是比較極端的事件,且通常是負面的事件,這個心識會被這最強烈的事件所吸引,而根據佛經所述,在將死未死時的心理狀態對下一世投胎的結果影響是最大的,這也是為什麼傳統上,我們常會說要讓將要走的人好好地走,就是希望他們能有比較好得投胎。

人在接近死亡時對這個人身的執著會產生很大的惡業(註一),所以在親人朋友死亡前,要多講好話,讓他們安心,比如跟他們說會好好照顧他們的家人,如果是有信仰的人,可以協助他們做一些他們的宗教裏的禱告,如果是佛教徒的話,要祈禱下一世能再投胎為人,因為生在「人道」是最有機會可以修佛法的。我記得我曾在課後跟老師聊天時,聽到他講一句話,對某些人來說,意外的死亡也許是比較好的方式,我想大概是因為這些人如果是生病而死,他們對這一生的執著反而讓他們產生更多的惡業,而意外死亡常常是在沒知覺的情況下就死了。

我看到洪仲丘的這種情形,我想也許是心裏很不爽,也許是當時身體極為難受,只能罵罵髒話,不論是什麼原因,都不是好好走的情況,所以就覺得很傷心。

附帶說明一下,美國的維吉尼亞大學在世界各地搜集到上千個可能是前世記憶的例子,比如在A國的四歲女孩,從沒接觸過會說日文的人卻會講流利的日文;威士康星大學的研究機構則是搜集了很多有瀕死經驗的故事,根據受訪者的描述,他們在死亡時的經歷和佛法中對死亡過程的描述非常類似。

註一:也曾經看讀到過,人在將死時體溫的流失會導致火(或熱)的渴望,這當然也是不好的,因為「貪」本身就會種下不好的種子,又如前所述,瀕死之際的貪執對下一下投胎的影響很大。

註二:今天看書時就想到,或許這就是為什麼,如果一生中有什麼未能釋下的心結一定要想辦法解決,不然到死亡時它忽然湧上你的記憶,那肯定就不好了。然後就又想到這本書,一行禪師的和好:療癒你的內在小孩,我自己沒看過(因為我的書單實在太長了),但我建議我朋友去看,她讀過後說很棒。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54106


喜歡這篇文章嗎?
想知道更多我的故事嗎? 到「漫話‧嬉遊‧記」的臉書粉絲團來幫我打氣吧~~

2015/2/3

學佛筆記(十六):真的要follow your heart嗎?

認識我比較久的人大概都記得,我曾幾次因為嚴重失眠而連續數月服用安眠藥,我的毛病就是腦袋總是轉個不停,永遠停不下來。我決定放下一切去環遊世界後先去了中美兩個月,又去了非洲兩個月,沒想到這種腦子停不下來的毛病還是一樣,我原以為離開原來生活步調就能改善,結果並沒有。如果大家讀過Eat, Pray and Love這本書就知道,作者也有這種毛病。當時我會覺得問題更嚴重或許是因為當你連工作都沒有,且打算旅遊個兩年時,腦子裏想得盡是一切芝麻小事,我看到這樣的自己更覺得煩呀!這也是後來我決定去印度學瑜伽的最主要原因,既然要去印度,就去這個和西藏最接近的地方:達蘭薩拉,這就是我和藏傳佛教的緣份源由。

還沒去印度前,我去拜訪了我健身教練的父親高爸爸,高爸爸師承南懷瑾大師,長期專研佛法和打坐,猶記得那時教練還一再叮寧高爸爸不要跟我講佛法,因為我對宗教一點興趣也沒有,現在想來真有趣呀。我跟高爸爸說對於自己腦子一直想個不停感到困擾,他說,你算很不錯了,多數的人甚至看不到自己有這樣的問題,我反問說,真的嗎?一般人不知道自己妄想很多?總之,就這樣,現在想來那時去見高爸爸也是一種奇妙的緣份。

雖然說很多宗教非宗教都有在打坐,但我們該思惟一下為何在佛法裏打坐會是一件那麼重要的事,因為佛法的重點是在調伏內心,在佛法上修行的人要練到能無時不刻地感知自己的心,那麼就會有我之前那個疑問,我們真的沒有全面感知自己的心嗎?我有啊?真的嗎?很多心靈導師說得活在當下是指什麼?為什麼他們總說活在當下才是真正的活著一類的話?

我們對世界的體驗就來自我們的心,如果仔細想想,我們到底是一天到晚追著它跑,還是一天到晚被它追著跑?若說要找到當下的心,你去找它,它早已成為過去的心,當下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有過去和未來,當你要去找當下,它早已不見,這種觀修也是在了解空性或相互依存的概念,因為當下的存在有賴過去及未來的存在,當沒有過去及未來的情況下,還有當下嗎?

佛法修行上希望透過打坐的練習能覺受到心與心的相續,這真的很難,但既然有人能做得到,你我也能做到,要持續不斷地練習。那為何一般來說,就像楊定一醫師在真原醫裏提到,世上最常用的打坐是觀息呢?我們當然希望能練習觀心,但一開始把呼息當做觀注的對象有很多好處,畢竟對於凡夫俗子,要馬上進入觀心的練習不見得是容易的事。首先,只要你活著就有呼吸,你去哪裏呼吸都跟著你;再者,所觀之呼吸一定是當下,你不能去觀注過去或未來的呼吸。這點非常、非常、非常重要。(因為太重要了,用了三個非常,哈)

有個老師曾說過,有位心理學教授在一個大型學術會議上開講,他一開始請大家檢查一下手機最近一通電話是誰打的,然後他問說,請你們仔細想想,剛才在檢查時你暫停了呼吸的舉手,很多人想想後都舉手了。因為呼吸完全反應一個人的心理狀態,所以在觀注呼吸時,可看出自己的心理狀態,容易去調整到自然的狀態,相對而言,我們之所以要修行、要調伏內心正是因為心不受我們所控制,一旦觀息有點進展了,慢慢去練習觀心,才不會被心追著跑,或追著心跑。

有些瑜伽書裏教人家練習打坐時看著眼前的一個符號,或一張圖像,我問過老師,都不建議這種做法,因為打坐到一定程度時,五感是閉絕的,所以一開始時就不要用外在感官的事物來當做觀注的目標比較好,再說,畢竟我們學習佛法就是要學向內看,而不是向外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
想知道更多我的故事嗎? 到「漫話‧嬉遊‧記」的臉書粉絲團來幫我打氣吧~~

紀念艾揚格瑜伽大師

艾揚格瑜伽大師在2014年過世了,一代宗師殞落,但他留下來的教導會利益生生世世的人們,我找出以前曾在臉書分享過他書中的一些內容,再跟大家分享一次。如下:

在內心之旅與生活歷程中,我們並不是為了某個最終的未來而生活,而是真實地生活在我們旅程的每一個現在。

骨骼中的密度是優點,而大腦中的密度是缺憾。要讓你的心得到活力與敏捷。

普通人的生活十分艱困,我們都會遇到艱難、痛苦,會經受身體和情感的苦惱,壓力、哀傷、狐獨和焦慮,我們常以為這是現代生活所造成的問題,其實自古人類生活向來如此,都有同樣的艱難與挑戰:謀生、養家、追尋生活的意義與目標

在內心之旅開始前,我們要闡明,很多人對內心之旅或精神追求有誤解,以為心靈的追求意味著對外在塵俗世界的拒絕,對享樂、實際與世俗的告別,事實上,靈性是人人皆具的,透過瑜伽的練習讓其顯現出來,我們要學會生活在塵世,我們會愈來愈能夠按照自己渴望的方式生活,得到終極的自由,圓融。

你不必到某個遙遠的國度去尋求自由,自由就存在你自己的身、心、靈之中。

身體的平衡是生活平衡的基礎,無論在何種姿勢,無論在何種生活境遇,我們都必須找到平衡。平衡是一種當下的狀態,不要活在未來,只有現在才是真實的。你的心不斷謀畫、憂慮與疑問未來,而記憶又讓你沉思與悔恨,只有自性帶你到現在,因為神性只有在當下才能體會。

如果我們選擇認同我們自身中必死的那一部分 我們就為自己宣判了死刑。

身體的平衡是生活平衡的基礎,無論在何種姿勢,無論在何種生活境遇,我們都必須找到平衡。平衡是一種當下的狀態,不要活在未來,只有現在才是真實的。你的心不斷謀畫、憂慮與疑問未來,而記憶又讓你沉思與悔恨,只有自性帶你到現在,因為神性只有在當下才能體會。

瑜伽不把貪婪、暴力、懶惰、放蕩、傲慢、淫欲與恐懼當作無法根除的原罪,它們不是毀壞快樂的罪魁,也不是產生快樂的根據。它們是人類天性與境遇的自然體現,它們需要被消解,而不是被壓抑或棄絕。我們有缺陷的感受與思維機制並非煩惱的根源(儘管這機制會帶給我們煩惱),而是一種演進的機緣。

喜歡這篇文章嗎?
想知道更多我的故事嗎? 到「漫話‧嬉遊‧記」的臉書粉絲團來幫我打氣吧~~

2015/1/11

學佛筆記(十五):為什麼很多王子會出家

前不久在臉書看到以前曾分享過老爸說得玩笑話,他說窮人煩惱最少,因為窮人只要煩惱窮就好了,這話其實有點悲,但也令我聯想到另一件事。

剛開始接觸佛法時,讀了一行禪師的佛佗傳記,很多人都知道佛以前是一個王子,我發現地藏王普薩還有好多大成就者,也都是王子(古代印度一帶小小的王國很多)或王族出身,那時心裏不免覺得,他們什麼都享受過了,要錢有錢,要權有權,有皇家大院,有後宮三千,當然可以很瀟灑地說要放下一切俗物去修行啊,但是像我們一般小老百姓,就是只能陷在俗物中,為生存而努力呀。

後來我去柯槃寺上佛學入門班,我們組上有個同學是生物博士,她提到說,她跟她老公以前在紐約工作,後來被葡萄牙最有錢的家族找去,贊助他們成立了自己的實驗室,她們有兩個小孩,而且她才33歲,真的算是年紀輕輕就在家庭事業上都有一定程度的成就(如果有結婚有小孩也算成就的話),只是她總是覺得不快樂,大概就是像宗薩欽哲仁波切講得:總是覺得人生什麼地方不對勁。連她自己都說,以社會眼光來說,她的生活一切是那麼地如意,為何還總會覺得不快樂呢?她自己也說不上來。還好她老公對她很好,給她很多空間去嘗試、去調整,她的朋友看她活得不開心就帶她去藏傳佛學中心學靜坐,慢慢地情況好像有所好轉,她就是因為這樣才想說要好好地學一下佛法,才報名了這個入門班。

聽到她的故事我就在思考,是不是就是因為當你擁有了這些一般人所追求的事物後,還是發現無法得到真正的快樂,才會去問人生到底是什麼?而一般人只能陷在柴米油鹽中?想當初佛也不是這樣嗎?佛離開所有的榮華富貴後,以為單衣瓢食的苦行可以得到答案,結果發現還是不行,最後在菩提樹下證語了所謂的中道之路(the middle way),也因此佛祖初轉法輪講了四聖諦:苦、集、滅、道。我們要先能知苦,才有可能會對修行、對佛法有興趣。我有時會聽到同學竊竊私語說,佛教好奇怪喔,明明我們過得不錯啊,明明人生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啊,為何老師要說人生是苦呢?佛學講得苦到底是什麼意涵?

這是每一個對佛法有興趣的人應該要思惟的地方,為什麼人生是苦。我曾聽過達賴喇嘛尊者講課好幾次,每次開頭他總是會說,為什麼要修行,因為人人都想離苦得樂,那就得思考什麼是真正的快樂,如果有房子住、有美食吃就是快樂的話,這些快樂能持續多久?英文書稱一般世俗的快樂transitory happiness,我覺得transitory這個字好傳神!好比吃美食會讓你感到快樂,但一旦停止了吃的動作,這種快樂也就停止了,這一些美食所帶給你的快樂絕不可能延續到下一餐,反而還有可能會這個經驗,當下一個餐廳的食物不如你想像時,你覺得更失望。再說,如果吃美食真的是一件令你快樂的事,那不是吃越多會越快樂嗎?但如果你真的一直吃,最後會想吐吧。(好啦,這裏有點帶到空性的概念,不能再扯下去了)

我有個朋友旅行過幾十個國家(我猜他不會看我的網誌,哈哈,因為會看我網誌的人沒幾個),他有雙國藉,所以很多台灣人去不了的地方他都能去,他有很好的學歷、年紀輕輕就拿到非常非常高薪的工作,他的臉書永遠充滿了他征戰各地的豐功偉業,就是那種一分享馬上可以得到無數個讚的旅行經驗,但每隔一段時間他就會跟我說,覺得生活好無趣,不知道要找些什麼事來做,然後過一陣子就會看到他又做了什麼事。做為一個旁觀者,我在他身上就看到佛說得那種苦,但我不知道他自己有沒有覺得?

我們很多人過日子的方式,就好像一個在沙灘上的人一樣,當我們在沙灘上走久了,會覺得陽光好刺眼、好曬人,想馬上鑽到涼亭下,然後我們走到涼亭下休息,一開始覺得鬆了一口氣,微風陣陣吹來,終於可以舒服了,但坐久了沒曬太陽又覺得太涼了,又想走到沙灘上曬曬太陽,就這樣反反覆覆,永遠不會有真正覺得安穩的一天,你說這是不是苦?

喜歡這篇文章嗎?
想知道更多我的故事嗎? 到「漫話‧嬉遊‧記」的臉書粉絲團來幫我打氣吧~~

較新的文章 較舊的文章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