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崙山脈的墓士塔格峰與橫臥峰前的喀拉庫勒湖

攝於新疆喀什往塔什庫爾干的路上

桑吉巴島石頭城裏的小孩

攝於坦尚尼亞,東非遊客最盛的小島,桑吉巴島的世遺古城石頭城

雨後,那拉提公路邊,鋪滿油菜花的山坡

攝於新疆北部伊犁自治洲,那拉提往伊寧的公路上

恩戈羅恩戈羅保護區裏的斑馬

攝於坦尚尼亞,火山口湖形成的恩戈羅恩戈羅保護區

吳哥窟

攝於柬埔寨

顯示具有 我的碎碎念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我的碎碎念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12/27

不想被治療的人

午休時忽然想到從達蘭薩拉下山回德里的長途巴士上看到的一部印度電影和一本書,兩個不想被治療的人。

電影,一個跟周杰倫一樣紅且一樣唱作俱佳的男歌手因酗酒在演唱會舞台上與人打架後駕車離開,他把車撞爛後誤闖進一個小餐廳,被現場演唱女歌手的天籟所吸引,把她簽下來培訓推出唱片,她走紅的過程中,也跟他成了情侶、共築愛巢。當時這男人已好幾次因喝酒出狀況,形象及事業慢慢走下坡,即使女歌手越來越紅證明這男人的眼光和創作還是非常有市場性,即使他愛情事業兩得意,即使她一直在想辦法控制他的飲酒量,但他酗酒的情況卻沒有好轉多少,這中間有幾度他都想把她趕走,但無法下定決心,直到有次他發酒瘋時嚴重地誤傷她,他終於決定離開她,把她的經紀權給了另一個公司,新經紀公司讓她去某度假中心住幾天全心接受一些專業訓練,他趁著這個空檔把自己的生命了解了。

原本我以為是一個很俗的寶來塢歌舞片,沒想到卻是這麼沉重的結局,這是真愛嗎?因為怕自已成為她的負擔,甚至再次傷了她就乾脆結束自己的生命?難道他不知道有戒酒中心嗎?沒有更好的辦法嗎?明明相愛又好匹配的一對,居然走不到好來塢式的圓滿結局?思考著這些問題的我在過夜巴士中漸漸睡去。

然後就聯想到「數字狂小姐」這本書。女主角有數字偏執狂,什麼都數、什麼都要十進位,買東西不買一打或一手,上樓梯一定要數檯階數等等。她從小這樣也知道別人會覺得她怪,因此沒什麼朋友也對愛情似乎沒多大幻想,直到一個男人出現,他似乎接受她的怪癖,兩人有段甜密時光。但忘了因為什麼緣故,他開始希望她去接受心理治療,其實父母也曾帶她去做過心理諮商,但總是不了了之,她心裡是不想去的,但為了他,她決定去試一試,不過幾次之後她還是逃離了,跟他的關係也結束了。

這本書是好幾年前出差在飛機上看的,記得不清楚,最後好像是這男人想通了,她這習慣雖會造成生活上一些不便利,但只要有心兩人應該可以在這種習慣下找出共同生活的方式,所以後來又合好了的樣子。如果沒記錯的話,她應該是覺得寧願就這麼地活著也不要被當成一個心理有病的患者來對待,所以很不喜歡心理諮商或心理治療那套把戲。

為什麼不想被治療呢?想到那男人的死,還是覺得很沉重

喜歡這篇文章嗎?
想知道更多我的故事嗎? 到「漫話‧嬉遊‧記」的臉書粉絲團來幫我打氣吧~~

2014/1/20

「真實」的貧窮體驗


「只有把自己變成一個真實的弱勢者,你才能真切地感受人間的疾苦和貧困,這與你到貧窮中體驗生活完全不同,就好比把兩個人丟進茫茫沙漠,一個有後援,一個無後援。」這兩天看了一本跟西藏有關的小說「酥油」裏的序,第一句話這麼寫著。

對於貧窮家庭小孩而言,要受到教育最好的方式就是到寺院裏

它讓我聯想到初到大陸公司工作時,發現工廠裏的作業員輪兩班制,那時我心裏暗想,該不會我加入的這公司就是那種壓榨勞力的公司吧,但又不敢輕舉妄動,後來拐彎抹角地問了才知道,以前實行三班制時根本召不到員工,數以億計的農民工離鄉背井就是為了多賺一點錢,得上兩班制才能賺到加班費。當我們在想如何「生活」時,這世上有多少人想得卻只是如何「生存」呀。

在達蘭薩拉遇到好幾個退休後來長住數年的西方人,他們覺得在這裏才找到真正的生活,對於不穩定的水電、滿地垃圾和牛大便習以為常,這種小困難和藏區的艱困生活當然是天差地,只是我對於這種生活竟然也可以成為一種療癒方式感到有趣,到底是生活能讓你感到活著,還是生存。

搬進新家時看到那許許多多的蟑螂就在想,這些多腳動物如果出現在山邊或海邊度假小屋會覺得理所當然,我在佛學中心時不就和大大小小不同的蟲子蜘蛛共處一室數個月,怎麼到了都市裏就容不得牠們,難怪我的老師說在佛法中所有事都是相對的,如果我們在平常的生活中也能有在旅行中的包容度,不是會過得更自在一點。

話說回來,在尼泊爾和印度遇到一些當義工的外國人,難免會想,究竟是他們給了那裏的居民救贖,還是那些居民給了他們救贖呢?


2012/11/25

常懷感恩心

之前看到知名文創人洪震宇臉書貼文:「有時接到從我的blog信箱轉來的演講邀約,我會看狀況接受或是禮貌性婉拒,有時會問一些問題,但只要是拒絕,或是多問問題的,對方幾乎就不再回信、石沈大海。這樣的態度真的難以接受考驗啊!而且無禮。」,讓我想到以前工作時發生過的一件事。

我曾經做過留學顧問,幫已在職場工作的人申請國外知名MBA,雖然我自己也曾申請,而且沒申請上,但多數學生跟我談時,並不會質疑一個自己都沒申請到的人,如何能幫他們準備申請文件呢 ?就算真有人有質疑吧,至少表面上他們都維持該有的禮貌,等到雙方開始合作、面談後,他們對於我給他們的意見多是樂於接受,並且依我的建議去修改他們的文件,即使過程中對某些部分有疑慮,通常我說明過後,他們都能認同。

有個學生從一開始來就說,她有多優秀,她是台大畢業又在知名公司工作表現優異(其實我的學生多是這樣的背景),非得上哈佛或史坦佛,其他學校她看不上眼,有時請她改文件,她總是再三確認說,這樣改就能上哈佛嗎,讓我覺得很頭痛。後來雖然我幫她申請上美國西岸最知名的三間學校之一,她還是很不滿的對我發脾氣,覺得一定是我辦事不力才害她沒上哈佛。她的申請文件是我指導的,當然我了解她的家庭狀況、成長背景,能以同理心去想為何這女孩子會給自己這麼大的壓力,所以在當時並沒有責怪她,也沒把這件事放在心上,但現在想想,應該要以學姐的身份好好跟她說教一下才對。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我發現越來越多人人連基本的禮貌都沒做到。別說我去年十月開始旅行以來,並不是隨時有網路可用,即使在之前我有工作的時侯,多數時侯我的工作很忙碌且經常出差,也許因為我的背景和經歷,有時會有人發訊息或郵件來問我一些職場、財會稅等問題,當然也包括申請學校、精品業公司狀況等等,非常多次,我回覆後就再也沒收到來信了,有時我還擔心對方到底有沒有收到我的回覆呢?但最近我忽然覺得,人家如果沒收到,又覺得事情緊急,自然會再來信,反而是為何我回答了他們的問題後,他們連一聲謝謝都沒有,特別是有些人,根本跟我不熟,只是人家介紹他來問我事情的,也不知道起碼該再回個信來說一下他們已經收到我的回覆了。

多年來我在職場上表現還算不錯,或許我可以很自豪地說,我能得到老闆或同事們的認可是天經地義的,因為我確實很盡責、認真,但我也會提醒自己,如果不是我的小朋友也很認真工作,如果不是其他部門同事也很願意配合,我是不可能做到那些我想做的事,再說,世界上認真工作的人很多,也不是每個人都像我一樣會被老闆看見,只要一想到這些就知道,要對那些在公司裏也同樣競競業業的人抱著感激之心,要對總是給我稱讚及鼓勵的老闆心懷感恩。就像我以前的學生,雖然多數現在並不常連絡,但只要剛好有什麼事連絡上,很多人還是會一再地謝謝我當初的協助,即使他們能申請上最主要是他們自己努力的結果,即使那本來就是我的工作任務。


上圖:達蘭薩拉轉山時看到的景色,處處旗海及畫在石頭的經文,其他照片可以看我的臉書

部落格累積了一些文章之後,也越來越常有人會來信問我一些我曾去過的地方的旅遊資訊,這原本就是我寫部落格的本意,因為我查資料時也是受惠了很多前人辛苦寫得文章,且如果有人問了一些問題讓我發現我原來的分享不夠週到,我也會很感激,但我真的很不解,特別是有好多次有人來信問我的達蘭薩拉相關資訊時,開頭總是說他們關注了我的部落格和粉絲頁很久了,他們也想到達蘭薩拉來,但他們問得問題多半是我原來在部落格就已經寫過了的,我對達蘭薩拉有特殊的感情,但是這些說要來這裏聽達賴尊者講課的人,首先就已經先犯了尊者所說的「不妄語」,我歡迎大家提問,但真的不要說一些自曝其短的客套話,佛法的修行不在於有沒有親眼見到尊者,或親耳聽到他老人家授法,應該要從生活中實踐嘛~~

我在達蘭薩拉期間有三個台灣人來找我,我們因此成為好友,還一起旅行,這就是很好的緣份呀,如果我們習慣把很多事視為理所當然,不說我們可能留給別人不禮貌的印象,很可能我們會錯過許多事情,也許是職場生涯上一個可以改進的契機,也許是人生中一段真摰的情誼。

喜歡這篇文章嗎?
想知道更多我的故事嗎? 到「漫話‧嬉遊‧記」的臉書粉絲團來幫我打氣吧~~

2012/7/25

旅行的意義

去年九月,離開工作了十幾年的職場,預計給自己兩到三年的長假,去世界各地走走,到目前為止,除了中國的西安、新疆,也走過了中美四國、東非三國,現在我來到印度的達蘭薩拉,預計在這裏停留四到五個月,專心學習瑜伽。

很多人把長期自助旅行,特別是壯遊,或像我這種漫遊當成一種夢想,鼓勵人要有追求夢想的勇氣,追求自由的決心,有些人覺得旅行可以讓你多了很多時間思考,可以讓你找到自己,似乎旅行的好處不勝枚舉,還有人說,世界是一本書,不旅行的人只讀了一頁,然而,捫心自問,能夠這麼旅行的我們,即使只是窮遊,都是幸福的,因為這世界上很多人連海都沒看過。我自己也喜歡旅行,也同意旅行可以帶給你很多的感動和養分,可以幫你找回一些能量,但是當我走得越長、越久,越是在思考旅行到底是用何種方式在影響我們的生命。

前陣子聽朋友在聊王建民小三案,我不禁在想為何很多人會外遇,是不是人在固定的關係裏久了,最後常常只會感覺到責任和壓力,卻沒辦法再感到幸福,也許這些男人,不見得已經不愛他老婆了,只是因種種緣故,想在新的關係裏透透氣?

有時我覺得長期旅行,特別是中年出發的壯遊、漫遊也有這種意味,多數人喜歡旅行的原因之一是可以看到不同的世界,看到自己生活環境中所沒有的人事物,及這些人事物所構成的特殊經驗,更甚者,一路上和不同的當地人或旅客的交流,收獲可能遠勝於在護照上多了幾張簽證,或多看了幾個世界遺產。然而,旅行,即使是所謂的壯遊,都只是人生中的片刻,這些片刻也許能成為永恒,但它絕不會是多數人生活的本質(就好像多數外遇的人最後不會選擇小三,笑);當然,旅行,就像人生中很多其他的片刻一樣,一定會對你這個人產生一定的影響力,就像蔣介石只是看到河裏的魚往上遊,就能體會到人生要努力不懈(笑~),旅行中的人事物也會帶給你很多的體會與刺激,但是我常自問,這些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就得不到嗎?而那些因為種種原因沒辦法去壯遊或漫遊的人又如何為他們的人生增添養分與能量呢?


上圖:曾經,在非洲尚比亞遇到三個騎自行車繞地球三年的日本旅客,你也許不會有同樣的機會去走這麼一遭,但還是可以把你的人生活得很精彩;也曾經在瓜地馬拉的日本旅社遇到三個有趣的部落客,他們用不同的方式在品嚐這個世界,也用不同的方式在記錄他們的旅程,而我呢,又用什麼樣的方式來品嚐我的人生?

很多人覺得我願意放下高薪的工作去漫遊很勇敢,又或者覺得我一個女生去這些地方自助旅行很勇敢,但是已經中年的我,看著我週遭好友的生活,不想歌頌用來旅行的勇氣,因為在我看來,老公在大陸工作,抱著半夜發燒的小孩去掛急診,第二天還得上班的職業婦女很勇敢;景氣不好,總擔心著要被裁員,還得照顧年邁生病爸爸的兒子也很勇敢;陪著同性戀的小孩去爭取婚姻權的媽媽更是勇敢。


上圖:新疆伊寧,用三輪車載小孩的婦女,真正勇敢的不是我們這些願意走入這些落後地區的旅人,而是在生活艱困的環境下還能微笑面對生命的當地人。走了這麼多地方後,我期許自己,當我回歸到平常的生活中時,也能有同樣的勇氣去面對平凡人生中的種種磨難。


上圖:非洲坦尚尼亞桑吉巴島石頭城裏賣烤玉米的小販。在國外看到這些小販,總會想要拿起相機拍下,但我們是否吝嗇給常去的早餐店店員一個微笑


上圖:新疆喀什高台民居裏的小孩。我們總是急於捕捉旅途中當地小孩的歡樂表情,但是否很久沒有給家裡的小孩一個認真的擁抱

旅行中一件小小的事,總讓人感動、回味許久,許多吉光片羽,在日後某刻想起,或看到照片時,臉上還會露出會心的一笑,但仔細反省,在日常生活中的感動也不少,只是我們少了去佇足欣賞的心情,因此我們感受不到,就像結婚已久的伴侶,對於彼此的噓寒問暖過於習慣,而感受不到許多微小舉動或事物所帶來的幸福感。如果我們只能在旅行中,才能得到對事物的感動,那是否太危險了,因為真正的我們,就生活在這麼平凡的食衣住行之中呀。當我走過各地,我期望旅行能提昇我回歸到平常生活時對人事物的感受力,能讓我更懂得珍惜生活中平凡的幸福,甚至讓我去做那個在生活中帶給別人幸福感的人。


上圖:Semuc Champey --Lonely Planet 上說很多人認為它是瓜地馬拉最美的地方,說起來也就是山裏的一條河,但它是保護區哦,台灣這樣的美景有多少? 我們又如何愛惜這些上天賜給台灣的禮物

最後,很多人說去旅行會多很多思考的時間,能讓你面對自己,能幫你找到自己,老實說,到現在我還說不明白,什麼叫做找到自己,也許是因為我本來就已經是想太多的人,所以對這個說法一直很納悶,加上我也覺得,旅行中的生活和現實生活相去甚遠,為什麼我們不能在人生的常軌上找到自己,卻要靠著脫離原本生活,去旅行中才能面對自己、找到自己呢?是否就像在停電的夜晚才會覺得星星特別亮一樣?也許這一點,在我整個漫遊結束時,會有更深入的體悟。對我來說,壯遊,或像我現在這種漫遊,與其說是一種夢想,不如說它只是夢想的一個起點,或許它有機會帶著你找到你真正的夢想!也許到那時侯,我能了解所謂找到自己的感覺。至於那些想透透氣的人呀,不要去找小三,去旅行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

想知道更多我的故事嗎? 到「漫話‧嬉遊‧記」的臉書粉絲團來幫我打氣吧~~

2012/7/14

部落格新風格


上圖:最近天氣這麼熱,一定想往海裏跳吧,跟大家分享澎湖的雙心石滬

這幾天花了一些時間改部落格的版面 ,把我原來的部落格徹底地改頭換面了一番,一方面是希望把原來的部落格主題改了,另一方面之前所用的範本有許多想改的地方,但一直不知道該怎麼去改它。

我是電腦白癡,更是HTML的門外漢,雖然網路上有許多高手分享了一些技法,但那些說明文字對我而言還是很難懂的,所以每一個步驟都得花上很多時間摸索,且不斷地採用試誤法去得到我想要的結果,比如現在這版面首頁上的橫幅slide,也是改了很多次才使它能符合這範本的大小。

當然,這版面還有很多不合我意的地方,但因為有些是原來的小工具中就沒有提供的功能,我想我得研究非常久才能知道是否可以改掉它,大家對這個版面或部落格有任何意見,也請留言給我喔,謝謝囉~~

2012/6/1

原來我們離幸福這麼近


上圖:綠島一角

來新疆之前與親戚昆山公司的員工去了趟普陀山,普陀山在一個島上,整個島就是一大景區。車行過跨海大橋時,許多同事看到海都要瘋了,這情景不僅令我想到零五年的一個經驗,當時也是跟這公司的兩個同事到大連去,當地一個領導招待我們去大連海邊一遊,當時她們也是一看到海就大叫,生在台灣的我們已經習慣與海親近,沒想到這世上很多人一輩子都沒見過海,即使其中一個女孩是成長於蘇北,家鄉離海其實不遠,但平時也沒機會到海邊,現在我在新疆,這個中國離海最遠的地方,想必當地許多人也沒見過海吧。也曾聽說,在美國有很多人一輩子沒出過自己生活的州,哪像台灣人,很多人把每年出國一兩次當做是基本的享受。

四月家族旅行後,我想著要帶美國小堂妹去什麼地方,忽然想到以前去美國時,那裏精美的文具種類不多,即使有也不便宜,正好她回美國後要上大學了,就帶著她去知名文具連鎖賣場,介紹她幾種我比較喜歡的筆和文具等,她好開心呀,後來她回美國前一晚忽然問我能不能再帶她去那個賣場,因為她跟同學分享了她買到的東西,同學也想要,可見堂妹有多喜歡這些小東西,這間最早開店於南陽街的連鎖賣場,我相信很多台北人都不陌生。

不管是透過旅行或工作,有機會到其他地方走走,或跟其他地方的人接觸就會發現,台灣人真的很幸福,很多我們視以為基本生活的一部分,很多我們習以為常大自然的恩惠,到了其他人眼裏,也許可能是很難能可貴的,有時人的幸福,卻是要靠別人的提點才能深刻感受。

2012/5/11

2012/5/7

寫在出發之前:我.一個人的新疆之旅

整理行李時才發現,國中以來一直放在皮夾裏,那張抄著我的座右銘的小紙片,不知在哪一次換皮夾時不見了,每次出發前都會把大皮夾留在台灣,只拿一個小錢包出國,也許已經不見很久了,只是到這次才發現。這個座右銘對我意義非凡,如果沒記錯,應該是國中時看書或報紙時看到的名人名言,就一直把它當成我人生的行為圭臬(果然呀,又忘了這個臬字怎麼寫,還好有無敵注音法),因為那紙片不見了,大概就我印象中記得的字句,跟大家分享:

讓我不祈禱痛苦會靜止,但求我的心能征服它
讓我不祈求黑暗會終止,但求能無畏懼地面對它
讓我在生命的戰場,不盼望同盟,而使用我自己的力量
讓我不在憂患之中渴念被救,但希望用堅忍來得自由
by泰戈爾

2012/3/26

分享:東京.鎌倉,一個人的私旅行

不久前看到一句頗令人玩味的話,「人生沒有夢想,那很不像樣;夢想沒去實現,那還不一樣。」很幸運地,我身邊一直有許多勇於追夢的人,把他們的故事帶給大家,希望在這個沒有方向感的時代,大家能給這些一直在自己的道路上持續耕耘的人一些鼓勵,所以這星期開始在我的部落格上寫了一些朋友的故事,包括此文:「從小雜誌到小旅行:談「東京.鎌倉,一個人的私旅行」中所提及的洪震宇如何從天下財經主編的身分轉型為地方深度旅行的創意人。

近來台灣的軟實力受到許多肯定,這真的得歸功於許多在各行各業中實踐創新、設計、美學的領路人。翰中是我多年的好友,台大城鄉所、Duke MBA畢業的他,沒有走上一般名校MBA的傳統職業道路,而是一直默默耕耘他的部落格:「美感經濟與風格社會的對話 」2010年曾出版「美學CEO」一書,這本書多次列名各書店排行榜,也被許多權威單位評選為年度好書,有些大學還直接拿它來當教科書。對文學、美學及文創事業涉略頗深的他,如何帶領大家來品味一個人的小旅行呢?點入他的臉書粉絲團相信你不會失望的。

2012/3/5

我的初老症狀

旅行非洲後面兩個星期也得空看了一下去年底很紅的"我可能不會愛你",不禁也想來分享一下我的初老症狀,我沒上網去查,也許有有和劇裏面重複的,就請見諒了,沒有要抄襲之意圖:


症狀一:臉書或MSN常會出現一些自己看不懂的用語或表情符號。
症狀二:雖然也覺得這次公司聚會年輕妹妹找得那家餐廳不錯吃,但是下次和朋友聚會,還是又選了自己常去的那一家。

2012/2/27

東非行 Day 45: 我不是中國人

如果有個中國人用英文問你:Are you Chinese? 你會怎麼回答,昨晚有個中國人就問了我這個問題,我居然絲毫不猶豫地就回說:No, I am Taiwanese。這種情節在國外旅行時還滿常上演的,只是通常問話的人是其他國家的人,而非中國人。通常在國外旅行遇到的中國人都會很”自以為是”地說”你打台灣來的呀,那我們是一家人呀”,我不知該如何回應,有時就只笑說:”對呀,我們都是地球人”。不過這個中國人對於我這種不算友善的回答也沒在意,稍晚他看到我一直在抓癢,整條腿已成了紅豆冰,還自己去拿了一個蚊香來給我,跟我說點了它晚上就不會有蚊子了。 今天又從Livingstone坐了七小時巴士回到Lusaka,因為這裏才有班機回台灣,從Livingstone出發的班機全是在南非轉機,現在南非規定即使只是轉機也得要有visa,所以就不能走那個路線了。晚上又住回上次住得那間Lusaka Backpackers Hostel,上次住這時發現廚房裏前人留下的調味料很多,因此就不想再去試別家hostel了,兩天後就要回台灣,自己煮飯比較省囉。 晚上煮飯時遇到兩個日本男生,他們已經旅行長達三年的時間了,日本背包客很多,而且常一旅行就兩三年,真令人羡慕。兩個人各自都在中國待過好幾個月,也學了一些簡單中文,一知道我是台灣來的,就一直想辦法講一些簡單中文,拿我當成練習的對象。他們比我早用完餐,就開始先洗他們的鍋子、碗,後來看見我吃完了,把我的盤子等也拿去一起洗了。 之前一直是和一個男的朋友一起旅行,後來他去了辛巴威,我沒去成,這幾天就落單了,果然女生一個人就常會得到別人的照顧,有人主動拿蚊香給你,剛才買完菜走回hostel還被一個人搭訕,現在居然還有人主動幫我洗碗,真棒。不過話說回來,我下午才因為是自己一個人旅行而吃虧。 從Lusaka巴士站想搭計程車到hostel,有個人開價25000當地幣,我說,同樣距離上星期我才付10000元,他說好,就帶我走向一台計程車,而那台車的司機座位上已坐了一個人,那人指著司機跟我說 ”he is my brother” ,我當時還沒想太多,也沒有察覺什麼異狀,但是到了hostel時他居然耍賴,硬是要我付25000,又一直說我不誠實等等,還要脅我如果不給他25000,他要把我再載回巴士站,司機都已經跟他說,拿了10000就走人吧,他還是一直盧我,最後是hostel的人出面來跟他們吵架,最後付了15000了事(約合台幣90元,但其實只有台灣不會跳錶的距離,如果不是背著重物,我也不會坐計程車)。後來hostel的人跟我們說,車站很多那種人,他們去巴士門口拉人,但他們其實不是司機,所以他們都是拿高價才去跟司機分帳。 不過整件事最令我不爽的是,這個人說了好幾次,這裏不是中國,25000很便宜,我在想如果是一個中國人聽到他一直強調這句話,應該會想要海扁他一頓吧,因為中國人大概會覺得:你們這種國家,一個首都都市化水準也不過跟我們三級城市差不多水準,憑什麼以為你們比我們中國強,物價應該比我們高?我在中美旅行時,也遇過跟小販殺價時,小販會說,”this is not made in China, this is much better”(事實上當然沒有better啦),可見中國製造,已經和低價、低品質畫上等號,而中國似乎就是可以隨便被殺價的地方,連這些其實比中國落後許多的國家,講到中國,都有點語帶貶抑的感覺。 拿蚊香給我的那個中國人是和一個團體一起來的,後來跟那團的另一個大叔聊天才知道,他們是來這裏修鐵路的,因為現在是雨季,目前正修到的那一段,水積到膝,沒辦法再工作下去,才會來這裏玩。他們得在這裏待上四年才能建設完整條鐵路。我記得尚比亞的平均失業率高達三、四成,自己國內有那麼多人失業,為何還從中國找來那麼多工人,真是不懂。我不知道是否因為這樣,當地人才會以為中國的經濟比他們差,但也可見中國人的宿命幾百年下來似乎沒什麼變,有錢賺的地方就有願意離鄉背景的中國人,不禁又想起了從北京飛來非洲的班機上遇到的那群中國人。

2012/1/14

東非行 Day 1&2:台北-北京-坦尚尼亞Moshi


上圖:青少年在山頂覆蓋白雪的吉力馬札羅山前玩著足球。這裏和中美一樣,常可以看到青少年聚在一起踢足球,有時在街道巷弄間甚至看到小孩子把舊報紙紮成一個球踢著玩。

五個星期的台北生活,兩堂清酒課,兩堂西班牙課,七次瑜珈課,四次昇壽司(會不會吃太好了,但是還是沒機會去KTV),再一次啟程,這一次,要挑戰的是非洲第一高峰,吉力馬札羅火山(Kilimanjaro)

台北出發,直接到吉力馬札羅的飛機,網上查到最便宜的是先坐到北京(不過這有可能是我們決定要出發的日期是訂機票日的四天後),在北京轉搭衣索披亞航空,在Addis Ababa轉機到Kilimanjaro的航班。到北京時,因為長榮和衣航在不同航廈,被迫花了人民幣五十元去辦了台胞證加簽,才得以出長榮所在的第三航廈,搭免費的巴士到衣航所在的第二航廈。

這一趟出門,完全沒有事先規劃好行程,甚至在訂下機票前幾小時,都還在想究竟要去哪裏呢?如果事先有比較明確的行程,確定要去哪些國家、哪些地點,也許就不會飛進Kilimanjaro,而會從其他地點進東非,這裏遇到的絕大多數旅客,即使他們的第一站也是Kilimanjaro,他們多是飛到肯亞的首都納諾比,這麼一來,比較可能會搭肯亞航空,轉機點則會是香港或是曼谷了。

在北京二航check in時,發現一大群對岸同胞也在同一櫃檯check in,看他們的穿著,不太可能是去非洲旅行吧,倒比較像是去那裏工作的,後來在阿迪斯阿貝巴轉機時,發現他們一行四十人,連個領隊都沒有,當然也沒有人會講英文,好心上前協助他們與航站工作人員溝通,才發現他們是被送去蘇丹或烏干達工作的,但是他們每個人轉機的時間居然又都不盡相同,一夥人在侯機廳喧鬧了一陣,每個人都跑來找我問他們航班的情形。

記得在機上時,有個空服員還問了坐我右手邊的一位大陸年青人他多大了,當然他完全聽不懂,我看他們這行人,有的臉上稚氣未脫,有的又已經兩鬢斑白,到底是什麼機緣把他們給湊到了一塊,一起到這遙遠的國度來工作,讓我想到〈金山〉那本書裏,二十世紀初到美洲打工闖天下的中國人,那種在異地人生地不熟,語言不通,又遭受雇主種種不合理對待的生活,會是今天我所遇到的這群人以後的生活寫照嗎??衷心地希望不是。

相對於這群為了生計,被迫暫別父母或妻小,遠離家園到半個地球外的國家打工的人,我放棄了一個人人稱羡的工作,只為了滿足我個人小小任性的夢想,一再地離開家人、朋友,讓他們為我擔心(畢竟這些國家聽起來很陌生),是不是太不應該了?又或是太奢侈了呢?

車子一出吉力馬札羅機場,兩側盡是看不到盡頭的草原(實話說,用草原來形容有點牽強,因為草也不太多),偶有幾隻動物在路的兩側行走,有時又變成一毛不拔之地,點綴著乾枯大地上特有的稀樹,也就是沒有葉子的枯樹,時不時可以感受到窗外驟起的大風,每次風起風落伴隨的漫天風沙,似乎也暗示著這個新鮮的國度將帶給我前所未有的感受,氣侯上的、地形上的、人文上的。

機場到所住的Moshi旅館不過四十分鐘路程,卻有種愰若隔世的感覺,不過就兩、三個月前,無數次在中美各國的高速公路或田野小徑上移動,現在場景卻變成了東非,兩旁的景緻雖和中美的公路頗有差別(中美的草原是一大片一大片的綠),但是那種不知道穿越過這條路後,會被車子帶進什麼未知世界的奇幻感受並無二致。

2011/12/17

台灣人的數學比較好?

我有一個習慣,喜歡儘量減少皮夾內的零錢,因此,買東西時如果是78元,我可能會拿108元或83給商家找零,這麼做已經很久了,在台灣即使跟路邊攤的阿公、阿婆這麼交易,也沒有遇過什麼問題,但到了國外就完全行不通了。

有人說,台灣人用減法來過日子,外國人是用加法來過日子,所以台灣人比較悲觀,台灣人的教育比較無法激勵小孩,這種說法的由來是,外國人找零時的做法是,從你應付的金額開始算起,邊找你零錢,邊往上加到一個總數;而台灣人找零的方法是,整數扣掉你應付的數字後,得到應找零的金額。

又比如說,外國老師在考卷上是先打出每一部分得分,再加總得出總分,而台灣老師的做法是,先算出每一部分扣 了幾分後,加總全部扣分來算出總得分。

也許是這樣的不同,我在國外付錢時發現,我的這個習慣老外完全不買帳,他們拿到我的錢後,不是愣了一下,先把我給他們的零頭還給我後,用他們慣用的方式找零給我,不然就是,有計算機或收銀機的,輸入到機器上面算出該找給我的零錢,我相信很多台灣的小販教育程度也不見得很高,特別是阿公、阿婆,但他們從來不用計算機就能立刻、準確地找錢給我。

這次去的幾個國家,也許因為我去的地方都是背包客多的地方,雜貨店密集程度可以說是三步一店,在這些國家都得買瓶裝水來喝,加上時不時坐長途巴士,出發前必得到雜貨店進貨一些乾糧,交易次數多了也發現,即使我給的只是整鈔,很多時侯他們還是得用計算機來算應該找給我的錢有多少。

這兩個月走了四個國家,發現在這裡的超市買蔬菜水果,不像台灣的賣場,要先在蔬果區稱重、標好價才能去櫃檯結帳,這裡的超市,你到櫃檯結帳時,收銀機上可以直接稱重,雖然說不像台灣得多排一次隊,但相對來講,結帳的櫃檯常因此大排長龍。

在這裡大排長龍的,不只是超市的收銀機,奇特的景象是,銀行總是大排長龍,看著就覺得怪,如果一天到晚排長龍,為何不多開幾個櫃檯呢。不過在國外久了,就會發現,不論是哪種場合(比如機場),大排長龍的原因,通常不是因為櫃檯不夠,而是因為他們服務的速度就是比較慢,同樣的情形如果發生在台灣的話,排隊的人難免要怨聲載道,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到民族性的不同。

我的個子很小,但是走路很快,而且已經很習慣一天要做很多事,生活步調很快。去香格理拉玩時,遇到一個導遊,他跟我說,他以前走路就像我這麼快,他的奶奶跟他說,人從出生就一直在走向死亡,每個人的人生也許很不一樣,但起點和終點都一樣,幹嘛走那麼快呢?難道是想早日走到死亡嗎?

這篇文章,我不知道該取名為,"台灣人的數學比較好?",還是"台灣人比較聰明?",就在我要發文前,收到我的進階潛水執照,結果,上面的照片不是我,顯然是潛水中心弄錯了,照說,如果弄錯了,至少可能也是放了同一期其他人的照片,然而卡上的照片是一個我從來沒看過的人。

2011/12/10

The Help

在上西班牙課時讀了這本書,有種欲罷不能的感覺,除了故事具有可讀性外,三個主角個性分明,躍然紙上,也是令我廢寢忘食的原因,後來回台北的班機上,一登機馬上就查是否有這部電影,終於也有緣看到電影了,不過如果你是先看過電影,也很喜歡它的話,我會建議你去找書來看。 讀這故事,我有兩方面的思考。 我上一篇文章,中國工作一年後的一點感想,其實很早就寫了,一直沒po出來,有點怕冒犯了一些朋友,我的個性比較理想化,所以喜歡講一些五四三,不是想特別去批評誰,我自己也可能常讓別人覺得我有一種優越感,而令別人不舒服,我總是不斷地在檢討自己。寫完那篇文章沒多久,就讀了The Help,心裏衝擊更大,這並不是說,我的朋友對待他們家的阿姨,有像這本書裏白人對待黑人幫傭那麼差,但是我相信沒有人會否認一件事,多數人確實沒有把家裏的阿姨視為和他們同等的人。 零五年第一次去上海時,就深刻感受到貧富差距所帶來的嚴重階層分明,很多人都笑說,其實最瞧不起中國人(當然是指中下階層次)的,是中國人本身,這個我基本也同意,不過話說回來,活在這世界上,別人怎麼做,我們管不了,我們能管得就是自己而己,我更關心地是,在中國長大的台幹下一代,長期耳孺目然下,會養成什麼樣的人格。 有次朋友的聚會,在場超過十個人以上,不知誰起了個頭,說了些抱怨阿姨的事,大家忽然話閘子就開了,七嘴八舌,甚至可以說是爭先恐後地"貢獻"出自己的故事: "我家的阿姨趁我不在時在家裡洗澡" "我家的阿姨偷把我的沐浴乳裝回家用" "有次我提早下班,發現我家的阿姨居然開著冷氣" 我可以理解,發現浴室這種私領域被人家使用,有點annoying,不過大熱天,打掃時開個冷氣,應該還可以接受吧? 我在中國工廠工作時,是萬綠叢中一點紅,其他部門主管都很照顧我,他們都是很好的人,不過我發現一件事,很多主管會讓他的部屬幫他們洗杯子,換茶葉等等,我真是超訝異的,我做主管這麼久,連叫小朋友去影印機幫我拿資料這種事,也只有在我在con call當中才可能會發生,真的很好奇,大家對於什麼事可以交辦給下屬去做的界線在哪裡,更奇妙的是,這些下屬好像也不覺得這樣有什麼不妥。 這兩年,我有點覺得,連台灣也有貧富差距越來越明顯的情況,我常自問,是否是因為我自己的背景,所認識的人,就是這個社會上被視為精英的一群,身處其中,才更深刻地的查覺得這種現象? 不過我讀The Help,感受更深地是這三位主角,能忠於自己的態度。 Aibileen,覺得對的事,就要去做,即使明知道後果可能對自己不利,還是全力協助Skeeter完成這本創作,進而從中發展出自己的潛能,一躍而成為報紙專欄作家;Minny ,正義感至上,一口氣出不來就要憋死的個性常令人捏把冷汗(跟我很像),刀子口豆腐心,其實是不折不扣的大好人,最終受到整件事的激勵,不僅有勇氣脫離有家暴傾向的的先生,還受到新雇主終身雇用的信任,開啟了新的人生;Skeeter,我更加佩服她,承受來自家庭及朋友雙重的壓力,挑戰其自身所處社會的傳統價值觀,還是能忠於自己所信仰及所愛,在自己喜愛的事物上持續耕耘,才華最終獲得肯定。 賈伯斯說,connecting the dots,說得大概也就是這樣吧 ,一個簡單的初衷,帶來的轉變影響了整個人生。

2011/11/30

台灣不是背包客的家?

第一次自助是幾年前到泰柬一個月,主要是在泰國,去柬埔寨幾天看吳哥窟。當時我真的超訝異,不管多小的小鎮,一下大巴士或一出火車站,就有tuk tuk上來拉生意,他們一般還會直接拉你到guesthouse看看,滿意即可入住。

這次來中南美洲,目前已走過墨西哥,瓜地馬拉,宏都拉斯及尼加拉瓜,在這幾國都有很多因應自助旅客產生的行程及交通方式,好像這些國家除了背包客以外沒什麼其他團隊來旅遊,只有在墨西哥和堤卡爾還偶見旅行團。

很多時候會有種錯覺,好像整個小鎮的活動都是在滿足這些背包客的需求,不管語言通不通,小販都能和你做生意。清邁是令我印象最深的地方,我當時在想,這地方如果少掉旅客,活動人口數應該會少七成吧。所以有一種生活在背包客文化中,而不是生活在當地文化裡的感覺。

Lonely Planet剛發表 2012十個最佳旅遊國家,台灣也入選了,是否能為我們帶來更多旅客還有待觀察,但是平心而論以背包客的觀點來看,台灣便宜的住宿點太少了,我發現多數背包客即使是情侶一起旅行,很多也會選擇住dorm 形式的房間,而不會選擇住雙人房。

背包客倒很捨得花錢在tour上,晚上也都會跟旅館買酒來喝,而且通常不會只買一瓶,加上又買個早餐等等,很多人花在吃喝上面的錢都比一了張床位貴了,也許我們的b&b稍微改變一下經營方式,能吸引更多的背包客來台灣。

背包客比較喜歡的行程,就是一般所謂的 adventure travel,比如泛舟、溯溪、高空彈跳、獨木舟、登山(當然得加上一些特點,比如洗天然溫泉或看農戶揉茶)等,位於地震帶,擁有很多山和溪流的台灣應該很容易發展這些活動,更別說台台灣還是個海島;更重要的是,外國旅客一般很喜歡到原住民部落,而台灣也有很多特色部落活動,如果可以好好發展,也有助提昇當地就業機會。

最後,我遇到的人凡到過台灣的,沒有不想念台灣美食的,我衡量一個地方的食物,除了多樣性外,還有價格帶,各路菜色及各國料理,貴的便宜的都能找到好吃的,這是我最愛的一點,讓我們用食物征服世界吧!

2011/11/16

旅行的意義?

這次旅行馬上就要到第三個國家:宏都拉斯,在Panajachel停留了兩個星期,住在這裡過著悠閒的學生生活,每天和來來往往不同的旅客聊天,真有點不想再移動了。

上星期旅館來了很多精彩的人。有個日本女生,已經花近兩年時間走了整個亞洲及歐州,再花半年時間走中美洲,回日本過完新年後再回南美洲,完成環遊世界的計畫。

有一個黑人,住了三四個晚上,我們一直沒有交談,我看他早上醒來還躺在床上時,就已經看著筆電,隨時看到他,都盯著筆電,看他都沒有出門的樣子,好幾次吃飯時間看他坐在床上吃洋芋片,眼睛當然還是盯著電腦,我心裡想說,這人也太奇怪了,出來旅行卻只整天上網。

最後一晚,也許太無聊了,他跑來跟我聊天,原來他是從溫哥華一路騎自行車到Panajachel, Guatemala這裡,已經花了十一個月的時間,還要花上一年時間一路往南到有世界的盡頭之稱的阿根延烏蘇懷亞,難怪他一進旅館就不想動了,一個人在自行車上,連個聊天的伴都沒有,體力、耐力真是驚人。

一個德州人,打算花一年時間從奧斯汀一路騎摩拖車到烏蘇懷亞,才到瓜地馬拉而已,已經爆胎七次了。他把自己拍的影帶配樂剪輯後放上部落格,希望以後可以拍紀錄片。

一對日本年輕夫妻,四月結的婚,計畫花兩年時間環遊世界,他們給自己做了一個非常可愛的網站,先生說,有外國人很喜歡他們的網站,但他們英文不行,只能用日文記載。

還有一個來自肯德基州的美國人,也已經遊走世界各地很長的時間,他的部落格在那個平台點閱率一直名列前茅,他以後想以寫作為生。

上次遇到那個會講四種語言的台灣女生要我想想,我想從這次旅行得到什麼,說來慚愧,我真的就只是想到處走走看看,連去上西班牙文課也只是為了要待一個地方久一點,讓我家人可以寄遺失的文件給我。

晚上常有其他旅人邀我去酒吧喝酒跳舞,或去外面吃宵夜、夜遊等等,而我偏喜歡待在旅舍看看書、上上網,生日那天,那個奧斯汀人問我要不要上街吃飯,我也寧願吃旅館裡的日本餐廳,安安靜靜地聊天,年輕時就很少上pub的我,真的超不習慣那種吵雜的地方,更別說裡面的菸味。

有時我在想,其他旅人會不會覺得我很怪,好像不會特別想跟他們去party,他們倒是對我都很好奇,畢竟一個台灣女生自己旅行,還真的很少見。

這兩年上了張家界、黃山、華山,這次還爬了火山,每次往上爬時難免會心裡嘀咕,幹嘛花錢找罪受,甚至想到要放棄,但每次到山上,看到那景色又覺得很值得,當然,也會想到還好趁年輕時有先來走這一趟。


現在我也還在調整旅行的步調,希望能以一個體力、金錢可以負荷的方式來真正感受各地的文化與生活。現在的我,還說不明白旅行的意義,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看的地方越多,越加覺得台灣的好,我們真的要惜福啊!

2011/11/12

Day 37: Last day for the intensive Spanish class.

年中參觀了河南安陽的文字博物館,這一年在河南、西安看了不少歷史古蹟文物,有時想想,如果沒有以前書同文,車同軌的政策,現在會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

今年學了一點法文,又學了一點西班牙文,腦袋整個要爆炸了,怎麼都不記得以前學英文有這麼痛苦,也不記得小時候怎樣開始學說話、寫字的,好像這是我們生來就俱備的能力。

文字是這麼重要的一個發明,如果沒有文字,就沒有歷史,沒有創作,生活中大概沒有一刻不用到它,它的存在幾乎可以說像空氣一樣,也就沒有人會特別去討論。

這陣子大眾注目的焦點是Steve Job,有人說很幸運跟他生在同一個時代,確實,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生活中太多我們習以為常的事,在它剛開始存在當時,可能都被視為曠世發明,後來就像空氣一樣,被視為理所當然。

別說我們所用的文字,電腦,還是手機,現在我們所處的這個自由民主,且基本上也還算富裕安康的社會,也是經歷過二二八、白色恐怖、戒嚴時代才形成的。每個時代都有一些人,特別的努力,我們才能過著今天所過的生活。

話說回來,平凡如我們,只要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家庭上的、職場上的,也就是對這個社會最大的貢獻了。

2011/11/11

爸媽給我的生日禮物

今天是我的生日,除了給了我的生命外,爸媽還給了最好的生日禮物。

我和爸爸共同的嗜好是閱讀。以前家裡有開公司時,一天有七、八份報紙可以看,就逐漸養成閱讀的習慣。我永遠記得一個標題,雖然那已經是二十年前的事了,它說台灣是全世界第十三大缺水國,或許因為常接觸這些議題,爸爸和我都很重視環保及資源回收。

這幾年到處飛,已經習慣帶本書上飛機,做什麼事都快手快腳的我,念書的速度也很驚人,以前我一天可以看完全套射鵰英雄傳呢!不過或許速度太快,沒好好吸收那些文藻詞彙,文筆一直沒什麼長進了。

閱讀讓我看見世界,也看見自己,這是爸爸給我最好的生日禮物。

媽媽非常好學,年輕時跟爸爸一起開創事業,因為小時候家裡環境不好,連小學都沒念畢業,她想去念夜校,如果能看書寫字算術,就能多幫爸爸一些忙。二十八、九歲,已經有三個小孩,到夜補校報名,被拒絕,因為其他同學多是十幾歲的年紀,她沒死心,每天白天在公司幫忙,還得做飯,照顧小孩,晚上就去站在教室外面旁聽,過了不知多久,老師說,好吧,你進來聽吧。從此後六年,她一直過著蠟燭兩頭燒的生活,公司生意越來越忙,小孩越來越大,都不曾中斷她的學習。後來,又去我的母校中山國中念補校,還遇到我的老師。

沒工作之後,她通常一學期會報名幾堂社區大學的課,學學日文,學學唱歌,加上去紅十會學手語,去慈濟做義工,有時她還得趕場呢!所以有朋友跟我說,很佩服我三十幾歲還會想學新的語言,看看我媽就知道,真的不算什麼。

有一次她和嬸嬸去上教會免費英語,老師知道嬸嬸沒英文名字,幫她取名叫Rose,她回家後跟我說,這老師好奇怪,給你嬸嬸取名"不見了"(用台語說pan qi),我跟她說,是rose,不是lose。

有時去餐廳吃飯,有什麼好吃的新菜色,她過沒幾天一定會自己做做看。永遠保持學習的熱忱,是媽媽給我最好的生日禮物。


2011/11/10

環遊世界?真的嗎?

很多朋友在問我,現在在做什麼?何時回台灣?留職停薪嗎?發生什麼事,怎會忽然就走了?

我想得先說,我不是"忽然"想要做這件事,這是我一直以來的夢想,只是以前沒有時間表,我回台灣前,才決定,要花兩到三年時間完成這個心願,做為給自己四十歲的生日禮物,結果因為種種原因,不想待在前公司,所以就先出發了。

年輕時夢想要有一間自己的房子,很幸運地(也許也可說是很不幸地),很早就達成這個夢想,工作幾年,到處遊歷,這個環遊世界的夢想也逐漸成形。也許在我遊走世界的兩年之中,我會更清楚,現在我所想的更下一個夢想該怎麼走,對更下一個夢想,我的熱忱是否沒變,是否一如初衷,是否還有能量去完成它。

這個環遊世界的夢想,想當然爾,遭到向來超級保守的母親強烈反對,不工作賺錢,還要花錢去玩,她完全無法接受。她跟我說,現在是我賺錢的黃金時代,這樣不是很可惜嗎?我完全同意,以我現在的薪水來算,這兩年的機會成本大得令人心疼,但如果這是一件我一定會做的事,越晚做,機會成本只會越大,到時不只爸媽又老了點,我的體力也只會更差,剛好又離職了,就決定早點實現這個夢想。

話說回來,我也跟媽媽說,如果我只是公司裏的一個小會計,而不是一個外商公司的財務總監,那是否就比較不用覺得可惜?這怎麼會對呢?你現在所擁有的,如果變成你不能實現夢想的主要原因,那擁有它的意義何在?我在網路上看到很多人己經環遊世界過,也許會有人覺得說這些人多數所做的工作,也許就是暫時沒做了,也不用覺得可惜的那種。如果我要用一個高級主管對住宿的要求標準來完成這個夢想,那可能得不斷地努力工作,最好能做到總經理,那等到我退休,也許就可以luxury的方式四處遊歷,但到那時候,也許對luxury的定義又不一樣了。So, why not doing it now?用我人生最luxury 的時段來完成這個夢想。

慢慢地會發現,擁有的越多,人生的選項越少,賺得錢越多,給自己的限制越多,就像有些人想創業,卻又放不下現在高薪的工作,只能把時間表一延再延,最後,年輕時的夢想就淹沒在更高的職務和薪水中。我不希望有一天,只能寫"一位外商公司總經理的告白"一類的文章。

韓寒寫過一段話,他說我們常會聽到一個對話是,甲跟乙說丙很聰明,乙反問,如果丙很聰明,為什麼他沒有很有錢?說的是社會上那種以數字來衡量一個人的價值觀。我當然知道休息這兩年對我未來找工作可能會有什麼負面影響,但財富如果不能為你的夢想服務,擁有財富又如何?

富有是什麼?自由是什麼?能決定自己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才是真正的自由,擁有決定自己該如何生活的自由,才是真正的富有。(所以我變有錢人了嗎?lol)

有人問我想從這次的旅行得到什麼,我沒想這麼多,但我相信這個答案,有一天生命會教我知道。我選擇中南美洲做為我的第一個目的地,純粹因為這是一個有工作狀態的人最難成行的地方,因為實在太遠了,萬一因故必須暫緩整個環遊世界的計畫,至少也完成了這個部分。

話說回來,這次旅行對我而言,也算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完全不懂西語之外,別提我這嬌小羽量級的身軀要背負超過十公斤,超過我體重百分之二十的行李,就光說住的部分吧,從小就住很大間的單人房,後來還擁有朋友戲稱小豪宅、無比乾淨舒適的公寓(房子住了三年還被說跟新的一樣),出差住得是一晚近八千台幣的service apartment, 現在卻和各國旅人住在四到八人一間的dorm裏,尤其我一向怕吵,不易入眠,又超愛乾淨,現在就算整晚有人進進出出,衣服一件穿兩三天,也習以為常了。

2011/11/8

Day 33: Guatemala traditional food

Post class activity: cocinar de Guatemala comidas

綠色是酪梨醬,加了一些碎洋蔥、蕃茄及鹽。
一團團黃色的是香蕉泥,內包豆沙醬後油煎而成,當地人喜歡撒一些糖在上面後才吃。
玉米葉包著的是以玉米粉做成的粽子,墨西哥到處都有在賣,甜的裡面包豆沙,鹹的包碎肉沫。



台灣是寶島?光就食物的多樣性來說,就已經夠得上這稱號了。
今天課後活動是烹飪課,煮得是瓜地馬拉的傳統食物,但其實也是其他中美洲各國的家常菜。我在墨西哥及瓜地馬拉都常去逛超市,發現賣的不外乎就那幾種蔬菜、水果:洋蔥、蕃茄、青椒、馬鈴薯、大黃瓜、大蒜、菠菜、橘子、木瓜、鳳梨、蘋果、西瓜、草莓。在台灣如果一家店永遠只有這些東西,應該馬上要倒店了。

街道小吃也就是tacos、熱狗、漢堡、玉米、炸雞或烤雞等,或是和taco皮同一家族,各種不同形式的玉米餅,所用的配料和taco也大同小異,更妙的是,熱狗和漢堡用的配料和taco也差不多,就是洋蔥、蕃茄和青椒。雖然我還挺喜歡吃taco的,但是被台灣美食寵壞的我,是不可能像當地人一樣,三餐都吃差不多的東西還能覺得滿足。

難怪台灣會有所謂的夜市文化,因為我們的小吃實在太多樣了,隨便擺幾樣都可以佔滿一條街:鹹酥雞、滷味(加熱或不加熱)、東山鴨頭、鹹水雞、燒烤、甜不辣、麵線、肉圓(蒸或炸的)、紅豆餅、生煎包、楜椒餅、米粉湯、米苔目、大腸包小腸、紅花香腸、牛肉麵、藥燉排骨、掛包、臭豆腐(油炸、清蒸、麻辣)、各種羹加各種麵,光是我最愛的板條還有分河粉、板條及粿仔條,還有魯肉飯呀,我怎麼會忘了它,也是最愛(最愛的也太多了,笑)。不用去夜市,即使隨便一條巷子,都能找到好幾種不同的小吃。每次去夜市只恨自己,為什麼只有一個小小的胃。

再說甜品,天熱時來一碗挫冰,別說數十種配料,就算只淋上少許黑糖漿,都已經稱得上人間極品,我一直覺得奇怪,為何在大陸及其他華人多的國家,就是沒有像我們的挫冰這種口感的冰,其他國家頂多就是像我們的鑽石冰又或是雪花冰。在上海,有一次我為了找看看有沒有挫冰,在街上走了半小時,那時才真知道什麼是思鄉的滋味,還有一次,是在冬天,忽然好想吃燒仙草,也是遍尋不著。

這幾年我幾乎可以說一直過著空中飛人的生活,知道我每次一回台灣一定會去吃什麼嗎?豆花!!我常開玩笑,最令我生氣的小吃店就是那種,明明做得是肉燥飯,招牌卻寫魯肉飯;明明賣得是布丁豆花,招牌卻給我打著傳統豆花,你如果還要問我有啥不同的話,那真的愧為台灣人了。

至於我的母校週邊美食,最令我垂涎三尺的是小李豬血糕,買完後一路吃著它走到龍潭豆花,人生還有什麼更美好的事可以相比?



Above are all traditonal Guatemala breakfast, huge with many different food, yummy.

I was so surprised that coffee here is not bitter at all. I can drink black coffee everywhere in Guatema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