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崙山脈的墓士塔格峰與橫臥峰前的喀拉庫勒湖

攝於新疆喀什往塔什庫爾干的路上

桑吉巴島石頭城裏的小孩

攝於坦尚尼亞,東非遊客最盛的小島,桑吉巴島的世遺古城石頭城

雨後,那拉提公路邊,鋪滿油菜花的山坡

攝於新疆北部伊犁自治洲,那拉提往伊寧的公路上

恩戈羅恩戈羅保護區裏的斑馬

攝於坦尚尼亞,火山口湖形成的恩戈羅恩戈羅保護區

吳哥窟

攝於柬埔寨

2014/12/18

學佛筆記(四):丹津·葩默演講筆記 (All by Tenzin Palmo)

在網誌裏發現一篇沒有發布的文章,其實是在達蘭薩拉Tushita Meditation Center聽Tenzin Palmo演講的筆記,跟大家分享。

維基百科:傑尊瑪丹津·葩默,本名黛安娜·佩芮,生於英國英格蘭赫特福德郡,佛教比丘尼,為噶舉竹巴傳承之一。她是少數的西方世界的佛教出家女眾,復興了藏傳佛教瑜伽女的傳統,曾在印度喜馬拉雅山區的岩洞中獨自修行十二年。是目前藏傳佛教噶舉派中位階最高的女性出家眾,第十四世達賴喇嘛授與她傑尊瑪的稱號。

Some notes taken in her speech.  (not word by word)

Life is a discovering journey, is not about where you get to, is about the discovering itself.   

What is perfection?  How to regain our innate nature?  To peel off all the worldly identification.

People have dissatisfaction (suffering) because of the false identification of the "I".

The seed of the sense of "I" is neither positive nor negative, it all depends on what we do with our ego.

If one of our arm has been inured before, we will tend to use it more carefully, while most of us just use our arms without much care.  Similarly, why we do everything to protect "the self", because of fear.    We don't have inner strength.  

The buddha called us "childish", because we are controlled by our feeling.

No matter where you go, you have your mind with you.  Isn't it nice to have a nice, friendly companion.  So you need to heal yourself first.   Deal with your mind skillfully.  If you can pet your dogs with kindness, you should tame your mind with kindness, too.  Unload the rocks on your back, don't let the dharma become extra rocks to you. 

To do a retreat is not about to get something, but about to lose something.    The idea to be a good practicer or longer session is also out of ego. 

Why meditate with breathe, cuz it is always present.

Most important is enthusiasm. Keep your practice simple and short.  Everything is your daily life is practice.  Observe our minds 24 hours without judging it.

喜歡這篇文章嗎?
想知道更多我的故事嗎? 到「漫話‧嬉遊‧記」的臉書粉絲團來幫我打氣吧~~

學佛筆記(三):人生的主宰者是恐懼?

為了分享之前上課或讀書的一些經驗,把這兩年臉書上相關的PO文再看了一下,也看到自己一路走來學習、思考的脈絡,真的很有趣,看看下面這篇2012年底的分享,算是第一次比較大篇幅的分享,其實我口袋中的故事很多,不過我覺得先回顧一下過去的思路有其必要性,我總是說我的腦子很僵硬,以前看到佛書裏很多故事會覺得有點扯,或有點怪力亂神,但又為什麼還是會被佛法所吸引,甚至花了大半年上了各種課呢,就在於撇開那些故事不談,很多書裏或老師所講的事,如果反覆去思惟,會發現真的有那麼一些道理,這種思惟在修行裏是非常重要的,學佛就是要聞、思、修,沒有思考,沒有觀修,這些事不會對我們的行為有太大的影響,往往就可能是讀了一百篇無常的小故事,但還是沒有把無常放在心上。

(以下舊文)
最近開始看佛學入門的書,一開始就提到多數時侯主宰人類行為的是人們的負面情緒,乍看到這說法時,我有點不以為然,可能因為我不覺得自己是這樣子的,但後來我想到,從我決定旅行到現在,常常都有人問我,難道你不擔心一直旅行會定不下來,比如說可能就真的會找不到對象,結不了婚,也有人問說,難道你不擔心你年紀越來越大,之後想生小孩生不出來,又或者問我擔不擔心以後找不到工作,或放了長假之後以後無法回到正常的工作環境下生活等等。

這就好像之前我曾分享過,瑜伽大師艾揚格說得話,人們總是不斷地在憂患、籌畫未來,而不能活在當下,說起來也是因為恐懼的關係吧。當然主宰人們行為的負面情緒不只是恐懼而已,還有嫉妒、仇恨等等,但是我想一般情況下,恐懼的成分最多(原文是fear ),比如爸媽從小都會教小孩,你們不好好念書的話,以後只好去當工人之類的話,或像我媽從十年前就開始會說你不快結婚的話,以後會嫁不出去,老了變孤獨老人等等。

後來再想到很多生活中、職場上的事情,忽然覺得佛法書這麼說還真沒錯,多數人的本心被世俗的觀念所蒙蔽,以為該這樣、那樣,不然就會怎樣,又或者為了怕什麼事發生,就只好這樣、那樣做。今天我又看了一本書「我坐在琵卓河畔哭泣」,裏面提到「另一個自己」的概念,說得也是我們忘了自己的初心,老是讓另一個自己來恐嚇自己,該這樣或那樣的生活,忘了聽自己心裏的聲音。

佛法基本概念裏講「無常」,說得不僅是人永遠不知生命何時結束,更重要的是世間萬物時時都在變,雖然佛法這觀念主要是希望大家認識無常後,會想要修行、脫離在六道中輪迴的命運(註一),不過我倒覺得把無常這麼看吧,就是因為無常,我們要珍惜每一天,想做的事要去做,要活在當下,不要因為種種恐懼而不去做我們真正想做的事,或真正值得做的事。但問題來了,很多人並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是什麼....(慘,相聽自己的聲音卻發現它沒聲音)

每個人都有佛性,或是瑜伽說的神性,不管佛法、瑜伽都是在講如何管理心,講人生最終目標是自由(liberation),這兩種哲學講得自由是指脫離輪迴,但我覺得講那未免太遠,但是我還滿能認同"自由"這一點的,不知為何我好像很小就覺得人要真正的快樂,就是要自由,對我而言自由是能做自己心的主人(難怪偶而都遇到有人說我有佛性,雖然明明我就一直沒有宗教信仰),但要學會管理心,讓它自由並沒有那麼容易。比如說一個做爸媽的,怎麼能不執著追求小孩的幸福,所以佛法就有了空性這關念(註二)....你以為是幸福的事,有可能不是那麼一回事…the budhha says, everything we see, we feel is all disturbed by our mind… 這半年來陸續看了好多書,最後都串在一塊,很有趣。

(以下新增的註解)
註一:這裏跳太快了,大家先估且理解為,因為外在事物多具有無常的性質,如果要真正長住的心靈安樂,必須要向內發展,佛法就是調伏內心的方法
註二:這裏跳得更快了,各位就估且理解為,如果我們能認清楚事物的真實面貌,我們人生的priority是否會有所不同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
想知道更多我的故事嗎? 到「漫話‧嬉遊‧記」的臉書粉絲團來幫我打氣吧~~

2014/12/15

學佛筆記(二):因果論教給我的是...

有次在中心上課時讀到一個故事,有個婦女的老公因意外還是什麼原因死亡,她一貧如洗只好帶著兩個小孩回娘家投靠,她走到一條河邊,看看河水似乎不深,就一手抱著才一、兩歲的小孩,一手牽著比較大的孩子往河中走去,沒想到走到河中間時河水忽然大漲了起來,她眼看這樣手牽的這個會被滅頂,就跟他說先站上河中的石塊,抱著手中的小孩先往對岸走去,想說先帶一個過河,再回頭來帶另一個,她走到河邊把小小孩放下後,轉頭走回河中間想抱回那個被她暫放在石頭上的小孩,沒想到因為水太猛太急,她只能眼看著石頭上的小孩被沖走,她傷心轉頭要走回岸上,結果又看到那個小小孩也被沖上河岸的水沖走,傷心欲絕的她回到娘家,才知道她爸媽剛因為一場火災也走了,就在這種對人生極度失望的心情下,她來到了佛祖的面前,想尋求解脫,因此皈依了佛,後來好像還成了一個修行很高的阿羅漢。老實說,像我這種腦袋的人看到這種故事會直覺想說,沒必要寫得這麼慘吧,一定要這麼慘才會對佛法有興趣嗎?才會想要解脫嗎?

我出關後跟朋友聊到這故事,他給我看了一個才剛發生在他的國家的新聞,有對爸媽帶著五個小朋友出門聚會,回家時路過一條河,天氣很熱,小孩們吵著要玩水,他們看水很淺,沒有危險性就答應了,小孩們跑到河中間玩,沒想到河水也是忽然快速的漲起來,爸媽兩人親眼看著五個小孩一個個被沖走,完全沒辦法救到其中任何一人。為什麼我會想到這個故事呢,前兩三個星期在台灣就有這麼一則新聞,爸媽帶著三個小孩去釣魚,其中兩個玩水遇到危險,爸媽為了救小孩雙雙滅頂,小孩雖然被其他釣客救了上來,但親眼看到父母為了救他們而亡後悔不已,我當時想說這對這些小孩來說真的太沉重了。像這樣悲慘的事,雖然發生機率不高,但我想每一天每一個角落還是都有悲慘故事上演,對我們而言,有時這種事就只會是一則看過感嘆幾句就忘了的新聞,但若剛好發生在朋友、家人或自己身上,總是會想說,為什麼是他?為什麼是我?

佛法提供了一個解釋:因果論,但這個觀念讓許多人不服,為什麼前世的人種的因,要讓這世的我來承擔,我不只一次聽到同學們問老師,難道你們佛教徒認為那些在印度被強暴的女生都是因為他們前世所犯的錯嗎?都是報應嗎?當然以因果論來說,會說這是他們以前的業到這世因為因緣聚合而產生的果。

佛法要教給我們的是什麼,不是去指責或輕視那些遭受磨難的人,說他們是報應不爽,而是讓我們知道(假設佛說的輪迴為真),我們所有的行為都會種下一個種子在未來因緣俱足時結果,在無數個前世裏,我們曾種了大惡果也種了大善果,我們曾經大好也曾經大壞過,我們也曾經受這樣的磨難,當把眼光放大到累世時,我們與這些人並沒有什麼不同,這樣的觀修,不僅會使我們的慈悲心增長,也會讓我們對自己的行為有所警剔。

有次柯槃寺的住持堪仁波切回到寺院,老師幫我們請仁波切來做個Q&A,有個學生就問到這個問題:為什麼前世的人種的因,要讓這世的我來承擔?我們又不是同一個人,這對我公平嗎?仁波切舉起雙手擺出一個動作問他說,你出生時只有這麼大,但現在有180公分,你覺得現在的你跟那個小嬰兒是同一個人嗎?你覺得什麼叫做同一個人?我們現在的這個人身只是這個意識的載體,你是否會為自己的行為把關,行善避惡,為下一個你留下好的種子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
想知道更多我的故事嗎? 到「漫話‧嬉遊‧記」的臉書粉絲團來幫我打氣吧~~

2014/12/12

學佛筆記(一):FPMT佛學中心(護持大乘法脈聯合會)簡介

在分享我的佛學學習故事前,得先來介紹一下我上課的兩個地方:尼泊爾加德滿都的柯槃寺Kopan Monastery和北印度達蘭薩拉的Tushita Meditation Center,這兩個都是FPMT的中心,FPMT全名是Foundation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Mahayana Tradition,中文譯為護持大乘法脈聯合會,FPMT在全世界有超過160個學習中心,台灣就有北中南三個,而第一個中心就是柯槃寺,它是在1969年由兩個藏傳佛教的耶喜喇嘛(Lama Yeshe)及他的弟子梭巴仁波切(Lama Zopa Rinpoche)因應外國人求法而成立的,Lama Yeshe在1984年過世,一個西班牙出生的男童被確認為是他的轉世,一個西方人被認定為一個西藏高僧的轉世當然轟動一時,而這個故事就是基努李維主演的電影「小活佛」的靈感來源。 

FPMT有幾個中心向來就是自助旅行客到當地必拜的景點,我說「拜」,可以理解為拜訪,也可以理解為參拜,除了這兩個中心,另一個齊名的就是在菩堤伽耶的Root Institute,在佛祖悟道地學佛,當然是一個非常殊勝的經驗,這三個中心的佛學入門班可以說班班爆滿,不過許多報入門班的人只是因為Lonely Planet或其他遊客的介紹就來上課,我上入門班時發現有些西方人真的是聽都沒聽過釋伽牟尼佛,不像一般台灣人即使不是教徒也會聽過耶穌、阿拉等等,我上網查才知道佛教雖然在東方國家盛行,但若以信仰人口數論,在世界上連前三名都排不上。不過上非入門班時,就發現許多同學都對佛法有一定了解,有些人博覽群書,有些同學本身已經是靜坐老師(註)、心理治療師、心理學家、甚至神經心理學家、神經語言學者等等,因為佛法全部的重點就在「心」,科學界越來越多人發現佛的智慧居然在現代科學中可以慢慢被直接或間接驗證,因此做跨領域研究的學者都會想更深入地了解佛學。

(註:我真不知道要如何翻meditation這字,說禪修很怪,因為世界上有很多宗教非宗教都有在打坐,而禪這個字卻只會讓人聯想到佛教或佛法,說冥想也怪,因為一般常講地靜坐指的是那種要你不要想的靜坐)

FPMT的學員幾乎都是西方人,我猜是因為東方許多國家國內的佛學團體就很多了,不用麻煩跑到國外上課,且上課都是英文,對某些人來說也有語言進入障礙,所以中心裏的人都對我印象深刻,因為有時一整年都沒一個台灣人去。講到這個就想到,有次有個和尚跟我說,以前有個台灣女孩來,一天到晚都在吃乾泡麵,他問我是不是也喜歡吃那種東西,我猜大概是科學麵吧,呵呵。

中心每天課程除了老師口授外,一般還會包括兩到三次靜坐課,因為要修行佛法,止修(concentration meditation)和觀修(analytical meditation)的練習是非常關鍵的,以前分享過賈伯斯每天都有打坐,他也自認為打坐給他很多幫助,我想他的堅持就是他比一般人強的地方,在忙碌的生活中要每天持續進行一項活動,是需要很大的自律的。

FPMT有許多由淺入深的佛學課程,有興趣的人可以google一下,雖然台灣佛學中心很多,不過有另一種體驗也不錯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
想知道更多我的故事嗎? 到「漫話‧嬉遊‧記」的臉書粉絲團來幫我打氣吧~~

張飛醉酒失徐州讓我想到了...

今天看到三國這一段就想到一個佛法小故事。

在佛的時代,出家眾的戒律很多都是因為發生了某個事件,才被加到戒律裏的。有次我讀到一個故事,說是有個和尚出外去化緣時經過一個婦女家,沒想到這婦女把他給關了起來,故意為難他說,你要嘛就殺了我後院的雞,要嘛就跟我發生關係,不然就喝了我這瓶酒,我才放你離開,這和尚想說殺生和性行為都會犯戒,只好喝酒吧,沒想到他喝酒後意志不清下,不但殺了那隻雞,還跟那女的發生關係,這個故事就是不得飲酒會被加入戒律的緣由,老實說,我讀到這故事時還失聲大笑,覺得這故事好鳥喔~

不過後來有個課程的冥想老師跟我講了一個故事,他有一個中學同學酗酒成性,在一次酒後完全失去意識下強暴了他媽媽,雖然老師當時是在講別的主題時提到這故事的,但想想有多少人成為酒駕人的車下亡魂,不適當的飲酒真的害人不淺呀。

藏傳習慣,皈依時會一併做在家戒(也有稱居士戒)的儀式,這有五個戒:不殺生、不偷竊、不亂淫、不說謊和不取用會使人喪失心志的物品,比如酒、毒,因為喪失心志時,你不知道會做出什麼後悔莫及的事,不過依照當時主持儀式的lama不同,有些會讓你自行選你覺得可以守的戒,也有會要你五個都守的。

我參加過五次達賴喇嘛尊者的課,每一次他主持皈依儀式時都會提到一個笑話,就是有台灣人跟他說不喝酒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就說可以小酌,但絕不能喝醉。後來我問了很多在漢傳系統下皈依的人,並沒有做在家戒的儀式,不知是不是兩個傳統不同,有人就問我說,反正即使沒有拿過這個戒我也不會去犯這幾條那有什麼差,重點是,如果你確定能守到某一戒的話,在你持戒下去守所累積的功德和你沒持戒下去守是差很多的,大家也知道成佛之道有一重點就是積糧、消障啊,我在書上也讀過,修行的進展會因為積糧的多寡而有很多的差別。

註:不過很多人都認為劉備是故意讓張飛失徐州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
想知道更多我的故事嗎? 到「漫話‧嬉遊‧記」的臉書粉絲團來幫我打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