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崙山脈的墓士塔格峰與橫臥峰前的喀拉庫勒湖

攝於新疆喀什往塔什庫爾干的路上

桑吉巴島石頭城裏的小孩

攝於坦尚尼亞,東非遊客最盛的小島,桑吉巴島的世遺古城石頭城

雨後,那拉提公路邊,鋪滿油菜花的山坡

攝於新疆北部伊犁自治洲,那拉提往伊寧的公路上

恩戈羅恩戈羅保護區裏的斑馬

攝於坦尚尼亞,火山口湖形成的恩戈羅恩戈羅保護區

吳哥窟

攝於柬埔寨

2015/1/11

學佛筆記(十五):為什麼很多王子會出家

前不久在臉書看到以前曾分享過老爸說得玩笑話,他說窮人煩惱最少,因為窮人只要煩惱窮就好了,這話其實有點悲,但也令我聯想到另一件事。

剛開始接觸佛法時,讀了一行禪師的佛佗傳記,很多人都知道佛以前是一個王子,我發現地藏王普薩還有好多大成就者,也都是王子(古代印度一帶小小的王國很多)或王族出身,那時心裏不免覺得,他們什麼都享受過了,要錢有錢,要權有權,有皇家大院,有後宮三千,當然可以很瀟灑地說要放下一切俗物去修行啊,但是像我們一般小老百姓,就是只能陷在俗物中,為生存而努力呀。

後來我去柯槃寺上佛學入門班,我們組上有個同學是生物博士,她提到說,她跟她老公以前在紐約工作,後來被葡萄牙最有錢的家族找去,贊助他們成立了自己的實驗室,她們有兩個小孩,而且她才33歲,真的算是年紀輕輕就在家庭事業上都有一定程度的成就(如果有結婚有小孩也算成就的話),只是她總是覺得不快樂,大概就是像宗薩欽哲仁波切講得:總是覺得人生什麼地方不對勁。連她自己都說,以社會眼光來說,她的生活一切是那麼地如意,為何還總會覺得不快樂呢?她自己也說不上來。還好她老公對她很好,給她很多空間去嘗試、去調整,她的朋友看她活得不開心就帶她去藏傳佛學中心學靜坐,慢慢地情況好像有所好轉,她就是因為這樣才想說要好好地學一下佛法,才報名了這個入門班。

聽到她的故事我就在思考,是不是就是因為當你擁有了這些一般人所追求的事物後,還是發現無法得到真正的快樂,才會去問人生到底是什麼?而一般人只能陷在柴米油鹽中?想當初佛也不是這樣嗎?佛離開所有的榮華富貴後,以為單衣瓢食的苦行可以得到答案,結果發現還是不行,最後在菩提樹下證語了所謂的中道之路(the middle way),也因此佛祖初轉法輪講了四聖諦:苦、集、滅、道。我們要先能知苦,才有可能會對修行、對佛法有興趣。我有時會聽到同學竊竊私語說,佛教好奇怪喔,明明我們過得不錯啊,明明人生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啊,為何老師要說人生是苦呢?佛學講得苦到底是什麼意涵?

這是每一個對佛法有興趣的人應該要思惟的地方,為什麼人生是苦。我曾聽過達賴喇嘛尊者講課好幾次,每次開頭他總是會說,為什麼要修行,因為人人都想離苦得樂,那就得思考什麼是真正的快樂,如果有房子住、有美食吃就是快樂的話,這些快樂能持續多久?英文書稱一般世俗的快樂transitory happiness,我覺得transitory這個字好傳神!好比吃美食會讓你感到快樂,但一旦停止了吃的動作,這種快樂也就停止了,這一些美食所帶給你的快樂絕不可能延續到下一餐,反而還有可能會這個經驗,當下一個餐廳的食物不如你想像時,你覺得更失望。再說,如果吃美食真的是一件令你快樂的事,那不是吃越多會越快樂嗎?但如果你真的一直吃,最後會想吐吧。(好啦,這裏有點帶到空性的概念,不能再扯下去了)

我有個朋友旅行過幾十個國家(我猜他不會看我的網誌,哈哈,因為會看我網誌的人沒幾個),他有雙國藉,所以很多台灣人去不了的地方他都能去,他有很好的學歷、年紀輕輕就拿到非常非常高薪的工作,他的臉書永遠充滿了他征戰各地的豐功偉業,就是那種一分享馬上可以得到無數個讚的旅行經驗,但每隔一段時間他就會跟我說,覺得生活好無趣,不知道要找些什麼事來做,然後過一陣子就會看到他又做了什麼事。做為一個旁觀者,我在他身上就看到佛說得那種苦,但我不知道他自己有沒有覺得?

我們很多人過日子的方式,就好像一個在沙灘上的人一樣,當我們在沙灘上走久了,會覺得陽光好刺眼、好曬人,想馬上鑽到涼亭下,然後我們走到涼亭下休息,一開始覺得鬆了一口氣,微風陣陣吹來,終於可以舒服了,但坐久了沒曬太陽又覺得太涼了,又想走到沙灘上曬曬太陽,就這樣反反覆覆,永遠不會有真正覺得安穩的一天,你說這是不是苦?

喜歡這篇文章嗎?
想知道更多我的故事嗎? 到「漫話‧嬉遊‧記」的臉書粉絲團來幫我打氣吧~~

2014/12/30

學佛筆記(十四):裘千仞輕功水上飄,真有其事?

去年五月我去了大吉嶺和鍚金朝聖,這兩個地方跟拉達克一樣,原來都不是印度的領土,幾百年前就有藏傳師父到這裏來傳佛法,這裏的商人也會去藏地做買賣貿易,曾讀過我們仁波切的傳記,他的前世原來就是行走於尼泊爾北部和藏地間的商人,所以有機會到處接受不同僧人的傳法。在鍚金首都最高處有個寺院,牆上的告示牌說1900年左右,這裏的方丈會飛,我看到覺得真神了,真有這麼一回事嗎?

後來我接二連三上了幾門課,聽同學說,某一位長住澳洲的老師上課曾講過一個故事,他說有次他搭機時遇到一位在澳洲很有名的巫師之類的人,那個人看到老師的僧袍問他的職業是什麼,老師一時不知如何回答就說,跟您的職業頗為類似的,沒想到那位先生接著問說,那你也會飛囉?!老師連聲說,不會不會,我還沒到那個境界。

前天有分享到佛經裏有提到練所謂的禪定或止修(concentration meditation)可以達到五種神通,也有提到,修定不是佛家專門的法門,世界上很多地方都有人在修定的,我一直覺得,藏地會出很多大師跟他們的地理環境很有關係,他們對自然的感受比生活在人口密集處的人肯定多得多,澳洲的原住民也是生活在很廣闊的自然環境裏,到了現在這種時代,很多原住民視為普通的事物,一般人會覺得不可思議。

後來有門課我的小組裏有三個澳洲人,我跟他們提到這事,他們跟我說,在澳洲有一個很有名的紀錄片,就是介紹類似的故事,影像裏可以清楚地看到,明明你看到一個行動中的人似乎快要撞上你的車了,結果居然一轉眼他就到對街了,當我聽到這故事,以及前文那個常常會忽然不見的高僧,就聯想到如果這些真有其事的話,那麼裘千仞的輕功水上飄也不是什麼稀奇事了,結果沒想到有次老師就說,以佛法的觀點來看,耶穌在水上行走是完全說得通的!

我們一般人,很難想像人能飛得起來,或有飄移的可能性,有沒有可能是我們的思想限制了我們自己呢,不免又要提到以前我分享過,自閉症患者可能連最基本的獨立生活能力都不足,但卻有神奇的記憶力,可以把只看過二十分鐘的紐約天際圖一毫不差地畫下來,又是為什麼?在南印學瑜伽時,曾在咖啡店讀到一本書「曠野的聲音」,它就是一本發生在澳洲原住民的故事,強烈推薦!

喜歡這篇文章嗎?
想知道更多我的故事嗎? 到「漫話‧嬉遊‧記」的臉書粉絲團來幫我打氣吧~~

學佛筆記(十三):他能讀我的心,那還得了!

我的老師中有一位是全世界第一位女格西,之前我曾分享過跟她有關的故事「今天是你生命中最年輕的一天」https://www.facebook.com/notes/sophie-chen/今天是你生命中最年輕的一天/697344873617805

格西是藏傳格魯派中僧院系統的最高學位,老師是在達蘭薩拉的辯經學院得到這個學位的,她的老師就是這個學院的院長,想當然爾能當院長的肯定是修行已到一定境界的人。我要強調一下,其實一般的老師在講課時都不會特意去講一些聽來很神的事,但有時課堂討論的事情讓他們聯想到某些故事,他們才會提到他們的親身經歷,以前我沒分享這些事也是怕會有人以為我們上佛法課都在講一些什麼怪力亂神的事,因為這些事對像我這種比較鐵齒的人來說,真的會很懷疑的。

有次忘了因為何故,老師提到她的老師,約二十年前她因為自助旅行到了達蘭薩拉,因為一些因緣際會她起了出家的想法,有時僧侶們也會去尼泊爾朝聖或聽法,她的老師好幾次都跟她說應該去申請學生簽證,這樣她可以五年不用再辦簽證,但總是有事在忙她就沒刻意去辦,但有天老師很嚴肅地跟她說,你現在馬上就出發去辦簽證,立刻出發,不然就來不及了!平常很隨和的老師認真起來,她當然惟師命是從就下山去辦簽證,結果隔天尼泊爾發生政變,政府馬上公告不會再發學生簽證給任何人,她才知道為何她的老師會這麼堅持讓她前天趕快去辦。

另一個德國老師,他跟著一位高僧學習二十幾年,這位高僧近年長住在我們澳洲的一個中心,有時老師去澳洲時就會當他的翻譯,有次教到五毒,講到瞋(生氣),佛法裏說生氣的過害很大,生一次氣可以毀掉很多的功德。老師說有次在澳洲時,這位高僧主持一個法會,中間好像有什麼地方老師對自己不太滿意,心裏就很氣自己,但他一對自己生氣就知道這是不對的,想到今天的法會原本可以累積很多功德,結果可能就被自己一念之氣毀掉了,法會結束後有個問答時間,有些簡單問題,高僧卻花了很多時間說明,老師心裡覺得怪怪的,但還是很有耐心地幫他的老師翻譯。法會結束後,他尾隨高僧離開會場,高僧忽然轉身跟他說,現在你可以覺得功德圓滿了吧!

佛經裏有提到,修定(concentration meditation)可以達到五種神通(上篇文章有提到很多非佛教也有在修禪定的),包括:天眼通、天耳通、可以看到自己或別人的前世、可以在不同時空中移動,另外一個就是可以讀別人的心。當我讀到可以在不同時空中移動時,馬上想到小說裏的移形大法,或小叮噹的任意門,後來有次我讀我們梭巴仁波切的前傳時,他有提到他初到加德滿都時去拜訪一位當時世上最聞名的高僧之一,這位高僧最有名的事就是上一秒在跟你講話,下一秒就不見了!我想他就是有這種功力了吧

一般人待在某個中心時,如果仁波切正好也到這中心來住幾天,很多人都會去跟他的祕書要求能跟仁波切見面(當然不一定能見到),要求會面前要寫一封短信書明想跟仁波切求教的內容為何,我的同學曾問過我有沒有寫信去要求跟仁波切會談,我說:沒有啊,他能讀我的心,那還得了!

這其實是玩笑話,主要是因為我真的不知道跟他見面要問什麼問題,我聽說很多人會問他生活中的一些煩惱事,總覺得不能為了想見一面就沒事硬找事問吧,後來我才知道,有的人會請仁波切口授一些法門,或是念某一篇經文,學生們會錄下來聽,原來我錯過了一些機會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
想知道更多我的故事嗎? 到「漫話‧嬉遊‧記」的臉書粉絲團來幫我打氣吧~~

2014/12/27

學佛筆記(十二):不吃不喝不睡?能活嗎?

在印度能學瑜伽的地方很多,2012年去了達蘭薩拉,單純是因為它是一個最接近西藏的地方,既然沒去成西藏就去流亡政府的所在地吧!

在達蘭薩拉的第一個月,我住在瑜伽中心裏,聽人家聊天才知道(沒錯,我很懶,我沒看Lonely Planet,完全不知道達蘭薩拉有什麼熱點)這個海拔兩千的山上有兩個著名的靜坐中心,幾乎可以說我所有的老師、助教、同學都去過那兩個中心,也強烈建議我一定要去,但我還是一點也沒有動心,反而是有次一群人在交流他們曾經在哪裏學習過瑜伽時,我對一件事特別有印象。他們聊到一個非常知名的大師,是一位女士,可惜名字我沒記得,這又是另一個沒作功課的後遺症,因為很多來印度學瑜伽的人對於這些大師的名字都是朗朗上口的,沒想到一位老師說曾跟著她做她的助理一段時間,很多人就問老師她真的都不太吃東西嗎(可見這是她有名的事跡),老師說真的是這樣呀,她有時會在等班機時會喝一杯咖啡,但她不是拿來提神的,只是想聞聞那個味道,坦白說,我當時聽到他們講那些事,我超懷疑的,就像我聽到佛法有84000個法門,意即佛給過84000次教授時,我心裏馬上計算,從佛悟道到死亡,就算一天給一個teaching也才不到兩萬天,怎能給到84000個法門,或許如同一些書上說的,越喜歡用邏輯思考的人,心越頑固,學習佛法越辛苦。但總之,我有個印象就是靜坐很強的人,好像不用吃太多東西。

這裏要說明一下,我們一般講得瑜伽是只是印度瑜伽中的體位法而已,印度傳統所謂的瑜伽包含體位法、呼吸法等,都是為了幫助我們更容易靜坐,且可以久坐,一般所謂的瑜伽士就是指那些在靜坐上已有高深修煉的人,瑜伽士不見得是佛教徒,但能被稱為高僧的,一般也都有一定靜坐的功力,在藏傳系統裏,也會稱他們為瑜伽士,我曾讀過聖嚴法師說,中國史上公認靜坐最高段的應該是老子。

後來我又回到達蘭薩拉的Tushita中心上課,有次課堂上,一位同學講到尼泊爾有一個十三歲左右的男孩,傳說他可以很久都不吃不喝不睡連續幾天禪修(還是幾個月??不記得了),馬上就有另外幾個同學呼應,看來這位男孩的事蹟也是眾所皆知,那麼有個英國來的女士就說了,BBC有派人來跟拍紀錄片十天,確定了這個傳說,但還是有民眾覺得可能是電視台搞鬼。到了那個時侯,我對這些事已經比較願意去思考它的可能性了,因為我同學也曾跟我說,他曾問過在雪洞禪修過十二年,最知名的西方女僧丹津·葩默,聽說她一天只睡三個鐘頭,是真的嗎?丹津·葩默回答說,當你的心裏沒什麼掛罣的時侯,你不需要那麼長的休息時間。另一方面,我們FPMT的精神導師梭巴仁波切就是一個最知名的瑜伽士,聽說他一天24小時可以打坐23小時,有一個老師上課時講到說,在佛法中,所有事都是相對的,連時間也是,這時他忽然閉上眼,笑了一下說,不過對仁波切來說,似乎沒有時間這回事。

這篇文章是純分享我的見聞,因為對一個像我這樣心很頑固的人而言,這些都是有助於我在走入佛法時,變得願意去思考各種可能性的過程,並不是想要宣揚靜坐或佛法可以讓你有什麼特異功能,因為靜坐本身也只是手段而已,佛祖並沒有發明靜坐(指一般的靜坐),靜坐對遠古時期生活在大自然中的人也許是一種很自然就會想去做的事,當然佛法裏或許有一些特殊的法門,藏地也有一些,世上其他宗教或非宗教也都有在做靜坐,相信他們也都有各自獨特的法門,楊定一醫師在他的「真原醫」一書裏就提到世上常見的靜坐有五十種(哇!),最常見的就是利用呼吸來修「定」。(focus or concentration meditation)

這本書開始講靜坐時,提到了一個哈佛大學做的實驗,他們找來三位藏傳師父,讓他們全身只剩一件單薄的短褲後進入禪修 ,接著他們每隔一段時間就住三人身上倒下一大桶冰塊(寫到這忽然想到前陣子那個漸凍人活動),但他們發現,要不了多久,他們就能回復到原來的體溫,這樣反覆了好幾次,實驗結束時,三人的體溫甚至比剛開始時還高。我手上沒本書,沒辦法查,但我印象中,楊醫師並沒有再說明為何這樣,我覺得這可能會讓一般不了解靜坐的人有所誤解,因為若我們去做一般的靜坐,正常情況之下,體溫只會慢慢降低一兩度,不會昇高。藏傳裏有練一種特殊的靜坐,會讓他們體溫昇高,我不知道是不是就是中文說得拙火瑜伽,但我在書上看過,也曾聽老師講過,在西藏寺院裏,僧人喜歡玩一種遊戲,他們會在零下幾十度把身上的衣服脫到只剩褲子,光腳在雪地裏跑,看誰最晚把衣服穿回去,但這只練一般的靜坐是不能達到的。

有趣嗎?一般人要靜坐到這種可以不吃不喝不睡的程度,在現代生活模式下應該是非常困難的,但如果願意花時間去練習靜坐的話,如同楊醫師所說,對於我們的生理心理都能起到一定的好處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

想知道更多我的故事嗎? 到「漫話‧嬉遊‧記」的臉書粉絲團來幫我打氣吧~~

不想被治療的人

午休時忽然想到從達蘭薩拉下山回德里的長途巴士上看到的一部印度電影和一本書,兩個不想被治療的人。

電影,一個跟周杰倫一樣紅且一樣唱作俱佳的男歌手因酗酒在演唱會舞台上與人打架後駕車離開,他把車撞爛後誤闖進一個小餐廳,被現場演唱女歌手的天籟所吸引,把她簽下來培訓推出唱片,她走紅的過程中,也跟他成了情侶、共築愛巢。當時這男人已好幾次因喝酒出狀況,形象及事業慢慢走下坡,即使女歌手越來越紅證明這男人的眼光和創作還是非常有市場性,即使他愛情事業兩得意,即使她一直在想辦法控制他的飲酒量,但他酗酒的情況卻沒有好轉多少,這中間有幾度他都想把她趕走,但無法下定決心,直到有次他發酒瘋時嚴重地誤傷她,他終於決定離開她,把她的經紀權給了另一個公司,新經紀公司讓她去某度假中心住幾天全心接受一些專業訓練,他趁著這個空檔把自己的生命了解了。

原本我以為是一個很俗的寶來塢歌舞片,沒想到卻是這麼沉重的結局,這是真愛嗎?因為怕自已成為她的負擔,甚至再次傷了她就乾脆結束自己的生命?難道他不知道有戒酒中心嗎?沒有更好的辦法嗎?明明相愛又好匹配的一對,居然走不到好來塢式的圓滿結局?思考著這些問題的我在過夜巴士中漸漸睡去。

然後就聯想到「數字狂小姐」這本書。女主角有數字偏執狂,什麼都數、什麼都要十進位,買東西不買一打或一手,上樓梯一定要數檯階數等等。她從小這樣也知道別人會覺得她怪,因此沒什麼朋友也對愛情似乎沒多大幻想,直到一個男人出現,他似乎接受她的怪癖,兩人有段甜密時光。但忘了因為什麼緣故,他開始希望她去接受心理治療,其實父母也曾帶她去做過心理諮商,但總是不了了之,她心裡是不想去的,但為了他,她決定去試一試,不過幾次之後她還是逃離了,跟他的關係也結束了。

這本書是好幾年前出差在飛機上看的,記得不清楚,最後好像是這男人想通了,她這習慣雖會造成生活上一些不便利,但只要有心兩人應該可以在這種習慣下找出共同生活的方式,所以後來又合好了的樣子。如果沒記錯的話,她應該是覺得寧願就這麼地活著也不要被當成一個心理有病的患者來對待,所以很不喜歡心理諮商或心理治療那套把戲。

為什麼不想被治療呢?想到那男人的死,還是覺得很沉重

喜歡這篇文章嗎?
想知道更多我的故事嗎? 到「漫話‧嬉遊‧記」的臉書粉絲團來幫我打氣吧~~